-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啥老年人常常想吃饼却入陷阱
为啥老年人常常想吃馅饼却入陷阱
说起“天上掉馅饼”这样的美事,理智清醒的人通常都不会相信,但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不解――不少老年人常常被广告宣传、健康讲座“洗了脑”,结果不但没吃到“馅饼”,却掉进“陷阱”。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那么,商家是如何让老年人心甘情愿“上钩”的呢?带着疑问,记者进行了一次个案调查和专业咨询。
8月初的一天中午时分,记者来到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核心商圈附近的一家老年人健康服务中心,在门口便听到里面一个操着南方口音的男士正在讲课。记者想进去旁听一会儿,一位工作人员立刻警觉地问:“你找谁?”为避免对方起疑心,记者借口说找一家办事机构离开了。十几分钟后,记者在楼下听到工作人员在热情地送客,“叔叔慢走”“阿姨再见”。随后,二十几位老年人各自拎着一个简易拖轮箱包陆续走下楼。
待老人们离开工作人员的视野,记者追上前去和一位看上去年近七旬的老人攀谈起来。
老人说,几天前看到街头分发的一份广告上说,来这里能免费领取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不过,来了之后被告知,要领半导体收音机,必须先听讲座,他这已经是第四次听课了。
老人说,第一天上课,专家讲的是老年人骨质疏松问题,讲课过程中提到一种叫骨胶原的新产品补钙效果特别明显,刚刚进入哈尔滨市场,原价每盒398元,那天搞优惠活动,特价每盒100元。因为让利幅度很大,于是,他一次买了6盒。工作人员告诉他,已经向总部争取了免费名额,明天就能给他退款。
老人说,第二天去听课时,对方真一分不少地把钱给退了。为了表达谢意,听课的老人每人拿出200元钱作为工作人员的辛苦费。没想到,临走时工作人员又给他们每人赠送了一罐价格远超200元钱的蛋白粉,还有一把能当拐杖用的雨伞。随后,工作人员又介绍了一些保健品,都是打一折的价格,说这是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特惠”。于是,他跟大伙儿又每人交了300元,买回一大包。
老人说,第三天去听课时,头一天花的300元又因享受免费政策被返回来了。专家在讲课时介绍了一款高科技新产品――保健马甲,??磁疗、能按摩,对于治疗各种老年病效果非常好,价格打五折后5000元,而且这次也有免费名额。因为以前几次购物都返款了,大伙儿没犹豫就报了名。因为老人身上没带那么多钱,结果没抢到免费名额。
老人说,今天是第四天了,工作人员真把马甲钱给退回来了。专家讲课时介绍了一种最新研制成功的预防肿瘤的药,即便是肿瘤患者,也能延长寿命。因为现在还处于保密阶段,只有少数人能享用,每人限购三服,一服药5000元。
老人说,有了没享受到保健马甲退款的教训,这次来特意带了1万块钱,终于抢着了。
“他们这么做是图啥呢?会不会是忽悠人?”记者追问。
“不会,专家说,因为一些生产厂家要通过他们做推广,所以给了一些免费名额……”
记者请老人留了电话,并在次日联系了老人,询问第五天听课和购物的情况。电话那头,老人的语气有些遗憾:“这回买药的钱退不了,但给每人送了一个马甲,还有面粉、豆油啥的。”
记者说,自己的一位亲戚患有肿瘤,对这个保健品的效果如何很关注。老人说:“专家介绍,这种保健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推?]的,应该错不了。就算没那么神,吃了也不至于有啥坏处。”但是老人也嘟囔了一句,“下次有这样的讲座再也不去了,去了肯定又要买。”
老人买的这些保健品是否属于正规产品?怎样鉴别保健品真伪呢?
为此,记者咨询了省食药品监管局负责保健食品监管的韩处长。韩处长告诉记者:“保健食品是食品的特殊种类,不能代替药品,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要鉴别保健食品真伪,只要登录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输入保健食品名称即可。如果能查询到‘国食健字’的批准文号等相关信息,基本可以断定是具有‘小蓝帽’标识的正规保健食品。”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不法商家在营销环节做了手脚,在广告中进行虚假宣传,肆意夸大保健品的效果,从而误导消费者。
据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告监督管理处负责人介绍:“这些保健食品广告的主要违法表现为,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或保证;以药品和医疗机构、医生形象和名义做证明,利用专家、消费者名义或形象做证明;广告内容未以批准的说明书和标签为准,任意扩大范围,明喻或隐含‘包治百病’等内容。”
除了夸大宣传效果,一些商家还常常打出“温情牌”“免费牌”“承诺牌”,所谓“专家义诊”“健康讲座”“免费活动”以及虚假证明,也是不法商家的惯用伎俩。“比如,雇用假专家开展免费体检或义诊,即使检查对象身体情况正常,也能检查出一大堆病,然后推销保健品;利用‘访谈、讲座、采访、座谈会’等形式,推销假冒伪劣和不适用的保健品;利用赠药、免费试用、抽奖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与促销活动,并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