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村纪录片在这里看懂国农村
乡村纪录片在这里看懂中国农村 焦波的片子火了!猴年春节,在贺岁档电影遭到各种吐槽的时候,焦波拍摄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在腾讯上的点击播放次数超过了4000万次。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那边厢,则是上海姑娘因随男友到农村吃年夜饭而心理崩溃以致连夜分手的假新闻,引爆了“乡愁党”对城乡对立现状新一轮的高谈阔论。 如何正确认识我们的农村?让本刊记者带您走进乡村纪录片的拍摄世界,感受真实的“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中国农村的变化一如既往地慢 2012年正月,焦波带着临时组建的团队――5个平均年龄不足25岁、没什么拍摄经验的年轻人住进山东淄博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以每月300块的价格租下一个小院,以24节气为逻辑线,从立春到立春,踏实诚恳地记录这里373天的日常生活,并发掘这里存在却从未被展现的话语。 “宗亲、政权、乡野、人性……这种令人窒息的真实,让人想起《山乡巨变》的图景或是熊培云《村庄里的中国》。”《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在微博上力推焦波的《乡村里的中国》。 这部片子是焦波从广电总局接的“命题作文”,要求不要拍成一般意义上的宣传片,也不能拍成消极灰暗的东西。拍摄地点选在了杓峪村,它属于山东淄博的沂源县,不大不小,不穷不富。“最普通的村庄才最典型。”焦波说。 焦波每天开机前第一件事,是领着他的团队到村里拜访农民,熟悉环境。交流往往从这样一句话发轫:“噢,你就是那个‘俺爹俺娘’啊!” 年轻人适应起来倒也快,虽然他们或是城市人,或是早已离开农村,对乡村生活并不熟悉。90后刘晓晨是制片主任,生长在一百多公里外的淄博市,算是本地人。他从小吃惯了白面馒头,在这里却要天天吃玉米面煎饼。不久他就明白了:煎饼放个十天半个月也不变质,馒头不行。在这个乡村,冰箱尚未普及,其他现代化电器使用的频率也不高。167户人家的杓峪村,只有一个人看《新闻联播》。 杜深忠,占据了这部影片最大的篇幅。他是村里最有文化的老头,却因为“果树管得少”,而并不为人高看。透过他,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之于农村的悖论:农民们希望通过读书远离乡村,但当这一目的没有实现或不可能实现,你却依然相信“文化的意义”时,则势必为乡邻乃至自己的家人所嘲笑。 影片将镜头对准了许多如杜深忠这样的非典型农民。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符号化的乡村及一群脸谱化的农民。你会发现以往用来形容农民的词语――憨厚、老实、愚昧……都不能真实描画农村、农民的真实性格。这里有理想,也有勾心斗角;有亲情,也有残酷的失去。 “只要风调雨顺,温饱没有问题。”焦波感叹,这或许是中国大多数乡村的现状。杓峪村人多地少,平均每人半亩地不到,每个家庭一年大约能收三万斤苹果。片子拍摄的那一年,苹果过剩,价格随之走低,一斤只能卖到两元多。减去成本,“也就是个温饱吧”。 作为一部农村题材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不能指望高票房。2015年,北京一家影院给它提供了友情放映的机会,每周六下午三场。这引来了全国媒体的报道,但杓峪村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多少。纪录片放映后,村子拉到了一笔修路费,此外一家企业给村里捐资建立了一个阅览室,仅此而已。杓峪村本身交通不方便,又没多少可开发的土地,引不来什么投资商。 “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农村的变化将一如既往地慢。”焦波说。 想象和现实中的乡村是断裂的 今年春节,泸州市纳溪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到农村放映了乡村科教片176余场。“很多映场都出现高喊快点放‘正片’的声音。”负责放映的工作人员说,如今每到一个行政村,能看完电影、学技术的群众不到100人,现在很多返乡的农民工都不愿意看这些对他们毫无帮助的科教片。 四川新闻出版广电局电影处负责人周光向坦言,现在的农村公益电影多是类似《家庭急救常识》、《农村防火常识》、《低盐饮食保健康》指导农民健康安全生活题材的科教片。但他表示,以后的乡村纪录片不仅需要让农村百姓“涨知识”的科教片,也需要让更多的城市观众了解乡村,“乡村纪录片虽然并不能治愈农业的综合症状,但可以通过策展和放映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乡村是什么样的”。 “乡村是城市白领中最时髦的话题。”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张献民认为,目前乡村题材电影还很小众,拍农村的电影广电总局还要发补贴,因此有很广阔的城市市场。 新年伊始,张献民筹备了4年的“乡土安在”系列纪录片展在广东时代美术馆举办,内容包括了14部中外农村题材纪录片,其中不乏2014年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棉花》,讲述一群普通中国人采棉花、纺棉花、做衣服的故事,也包括法国纪录片《天阴天晴》,讲述法国诺曼底农村是如何种植全世界20%的亚麻。 “我们给出的不是乡村科教片,而是传统乡村纪录片的‘非正确版本’。” 张献民希望,乡村纪录片能提供跟城市年轻人想象中不太一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