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他让一个村教学点重生
他让一个乡村教学点重生 “太感谢史校长了,他真的为我们村解决了大问题。”说起史光荣,左畲村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左畲村地处万年县最西边,是齐埠乡最偏远的自然村之一,村子地貌呈扁担形,狭长多山。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再加上育龄人口的减少,农村小学出现了大量不足几十人的“袖珍”小学。左畲村同样如此,很长时间以来,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乡中心小学、县城学校,甚至私立学校读书。由于学校偏僻,很多学生上下学不方便,家长也只能无奈地让孩子到村外去寄读。这给不少家长增加了很大负担。左畲小学的学生数也一路下跌,到2013年,只剩20余人。但从2013年开始,随着史光荣的到来,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变“门庭冷落” 从转变学风做起] 2004年4月的一天,春雨连绵。在万年县齐埠乡汪厂小学的一间教室里,史光荣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织他们安全回家。当教室里?剩下最后一个腿有残疾的孩子时,史光荣焦虑地看着没有丝毫停下意思的雨:“孩子的家长怎么还没来接呢?”天色渐渐暗下来,史光荣卷起裤腿,撑起雨伞,背上孩子消失在茫茫春雨中。在回家途中,因雨大路滑,史光荣不慎跌入路旁的水沟中,造成左腿粉碎性骨折……像这种关爱学生的事情在史光荣身上举不胜举。调往左畲小学任教之前,史光荣一直是汪厂小学的一面旗帜,在家长与学生心中有很高的声誉,所任教的学科一直都在全乡名列前茅。 来到左畲小学,看起来条件还真不差,色彩鲜艳的三层教学楼瞧着很提神,唯一让人觉得“不对劲”的是校园空空荡荡,没有人气。虽然早有所耳闻学校的窘况,但面对着只有25名学生的校园,史光荣还是震惊不已。他深知,改变现状势在必行。 山路曲折,挡不住史光荣的脚步。他来到村民家中,收集大家的意见,听取最真实的声音,他的思路逐渐清晰。学校“门庭冷落”,有三个重要原因:学风不浓、路途遥远、用餐不便。大多数家长将孩子送到村外读书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特别是现在孩子少,大家都看得重,期望也高,所以只有选择离开,哪怕付出的代价再大。 史老师也是为人父母,理解家长们的感受,但看着空荡荡的学校,感受着乡亲们的无奈,他还是心有不甘。他是个绝不会轻易放弃的人。学校的客观位置既然无法改变,那就先从学风的转变开始。史光荣首先从聚拢人心入手。由于学生少,老师普遍缺乏热情和“存在感”,不少老师反映,虽然学生少,教学的针对性有所提高,但推行课程改革的难度却加大了,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此,史光荣首先规范学校管理,使学校运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出台各项考核措施,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但同时,也注入人性化因素,在学校营造出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和谐氛围。 史光荣还在学校倡导“三心”教育理念,即老师对待学生要有“爱心、耐心、恒心”,为此他做了个决定:除了带头上好课以外,老师每周至少要到学生家中家访两次。 乡村的月光像一片轻柔的白纱,让村庄都沐浴在安详平和中,村里的男女老少正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可吃过晚饭后的史光荣便匆匆骑上摩托车,到学生家去家访,检查学生家庭作业。对于有的学困生,史光荣和老师们更是格外关注,因为他们往往是留守儿童,祖父母辈无法照顾好他们的饮食起居,更谈不上关心他们的学习了。因此,史光荣和老师们不仅耐心地指导他们学习,把知识点讲解到他们完全理解为止,而且更多的是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心灵成长。这是个艰辛的决定。学生散落在各个自然村,远的离学校有近10里远,要深入每个学生家中,那需要多大的付出。“说说容易,谁做得到呢?”面对老师和家长的质疑,史老师知道最好的回应就是说到做到。做出决定后直到今天,史老师和他的同事们硬是扛了下来。 [破解吃行难题 根植乡村创未来] 但是,多数学生家离学校较远仍是影响生源数量的一道坎。“其实,如果能有校车每天接送这些孩子,学生落单、教育资源浪费、老师缺乏存在感这几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着有些学生步行1个多小时才能赶到学校,史老师不仅心疼,更心急。为此,他上下奔走,终于争取到校车公司的校车开进了山村,为这些留守儿童解决了出行的难题。山村小学有了校车,这在当地还是头一遭。早上,5点的闹钟刚响,史老师就带领老师们坐上校车,在朦胧的晨光中挨个接他的学生上学。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从没有撂下挑子,哪怕是忙到晚上10点多钟才能够回家。爱人问他:“其他学校的老师都是8点上班,你们6点就得上班,图个什么呀?”史老师坚定地说:“图的就是乡亲们把孩子交到我手中的那份信任!” 没有了孩子上下学困难这一后顾之忧,村民们纷纷把在外就读的孩子送回左畲小学,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学校变得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有生气,老师们工作的劲头更足了。 山民是纯朴的,史光荣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大家,“有这样的老师教,我们家长还有什么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