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浪儿文学浅析.docVIP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浪儿文学浅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浪儿文学浅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浪儿童文学浅析   摘要:“流浪”是文学世界中一个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母题,以“流浪”为母题的文学作品贯穿整个文学史。在中外文学史的舞台上“活跃”着许多“流浪者”,而“流浪儿童”是在“流浪”母题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个次母题。中国的“流浪儿童”母题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流浪儿童”文学使流浪儿童文学走向成熟并最终定型。这一时期的“流浪儿童”文学有着特定的叙述模式,并以独特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屹立于文学史之林。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关键词:“流浪儿童”文学;叙述模式;意义   中图分类号:I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5-0067-03   “流浪”是文学世界中一个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母题,这一母题早在东西方文学的源头――《诗经》和古希腊文化中有所表现并贯穿整个文学史。“流浪的基本属性就是物质和精神生存状态境遇中那种失根或无归属感,以及与此相应的流动不定的生存状态。其范畴包括了主动的与逼迫的、行为的与精神的、显性的与隐性的、历史的与现实的各个层面的各种形态的流浪”。中外文学史上“活跃”着许多“流浪者”,他们以生活流浪或精神流浪的姿态续写着生命的悲壮与热烈。而“流浪儿童”可以说是在“流浪”母题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个次母题,中西方儿童文学都有浓厚的“流浪情结”,而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成熟的“流浪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为文学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流浪儿童”文学的概念界定及历史渊源   (一)“流浪儿童”文学的概念界定   在“流浪”的母题下,“流浪汉小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流浪汉小说“在狭隘,即严格意义上说,它是16、17世纪发轫于西班牙,以后又在欧洲其他国家得到广泛流行的小说类型;在宽泛意义上说,一切描写和表现流浪汉的生活和遭遇的作品,无论它们是否直接或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早期流浪汉小说的影响,我们均可称之为流浪汉小说”。而“流浪儿童”是“流浪汉”形象的一个特殊群体,“‘流浪儿童’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脱离家庭或离开监护人流落社会,在外游荡连续超过24小时,失去基本生存和可靠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和儿童”。但不同于“流浪汉”生活流浪基础上的精神流浪,流浪儿童主要承受身体和生活上的流浪,流浪儿童文学则是以流浪儿童为主人公而进行创作的文学作品。   (二)中国“流浪儿童”母题的历史渊源   “流浪儿童”母题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   《诗经?王风?葛?》使流浪儿第一次浮出历史地表,并对自己的悲惨遭遇进行哀叹:   绵绵葛?,在河之浒。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在河之?濉V赵缎值埽?谓他人母。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在河之?_。终远兄弟,谓他人昆。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葛?》共三章,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叹流浪他乡、求助不得的哀怨。流浪儿可能由于生活所迫远离父母兄弟来到外乡过着寄人篱下甚至乞讨的生活。这是流浪儿童第一次进入文学视野,但此后的流浪儿童文学作品并不丰富,这跟农耕经济的生产模式以及传统文学中“安土重迁”的民族特点有着密切关系。直到进入20世纪,战乱和自然灾害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失根感和漂泊感,“流浪四方”成为战乱之时或灾荒年景的写照,同时也为作家以“流浪”为主题进行创作提供了契机和素材,自此“流浪”主题正式进入读者视野。成人文学作品像艾芜的《南行记》、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等都写到了流浪主题。儿童文学作品如金丁的《孩子们》、苏苏的《雪人》、茅盾的《大鼻子的故事》、贺宜的《野小鬼》、黄谷柳的《虾球传》等都是以流浪儿童为主人公的作品。   二、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流浪儿童”文学作品的叙述模式   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来,动荡的社会现实使许多孩子失去父母的庇佑进而流入社会成为流浪儿童。基于这种社会背景,一些有着救亡意识的作家拿起笔杆对流浪儿童进行书写,呼唤社会对他们加以关注,同时直指那个时代的黑暗与罪恶。严酷的社会环境也要求儿童改善生存环境,加入到民族救亡中去。中国文学传统的“文以载道”模式在这一时期得以进一步强化和升华,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一批反映社会现实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运而生并受到广泛的欢迎。这一时期出现了《表》等翻译作品,《三毛流浪记》《大鼻子的故事》《野小鬼》《虾球传》等小说,《雪夜梦》等童话剧,《迷途的羔羊》《三毛流浪记》等儿童电影。这些激荡着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体现着?A级矛盾斗争、民族生存危机,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同时这些现实主义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关注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对儿童的心理和情感加以观照,既具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又具有微观的感情介入。   在现实主义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