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华裔女处女作获封美国年度最佳图书.docVIP

80后华裔女处女作获封美国年度最佳图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80后华裔女处女作获封美国年度最佳图书

80后华裔女孩处女作获封美国年度最佳图书   作为美国第二代移民,“80后”的伍绮诗,凭借其出版的首部小说《无声告白》,在美国亚马逊斩获“2014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将斯蒂芬?金、村上春树、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大卫?米切尔等耳熟能详的文坛名家甩在了身后。随后,包括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赫芬顿邮报》、《书目》在内的数十家媒体,将此书封为2014年度最佳图书。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一夜之间,伍绮诗声名鹊起。这种横空出世般的冲击力,立刻吸引着读者的兴趣,也让读者欲罢不能地对这位有着亚洲面孔的女作家深感好奇。在《无声告白》推出中文版之际,伍绮诗接受了《凤凰周刊》的专访。   美田的“中国故事”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书在开头第一句,便宣告主人公死亡,没有人会拒绝这样的故事开头,然而在丝丝入扣的悬疑式情节背后,娓娓道来的却是一个和中国家庭有关的故事。   单看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没有一个是中文名,然而他们却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中文姓――李;整个故事也不是发生在中国,而是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俄亥俄州。   这正是小说的深层意义所在一当读者跟着成熟而细致的笔触,抽丝剥茧地探求完一个16岁少女的死,最后不知不觉地反而对亚裔种族身份、文化冲突、自我追求、青春危机等不可避免的社会命题,有了豁然开朗的理解。   在小说中,一切的故事根源,都来自于这位第一代华人父亲詹姆斯?李与美国当地白人母亲玛丽琳的婚姻结合。正因如此,整个家庭气氛的温和与压抑、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高期待等都深深地打上了“中国烙印”。   无可例外,作家的处女作品都与个人身世有关――小说的底色与作者伍绮诗的成长背景有着多重相似。“虽然我出生在美国,不说中文,也不做中国菜,但是我的成长过程在很多方式上都沿袭了中国传统。”   这位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华裔女作家,其父母是从香港移民美国的科学家,父亲曾经在NASA刘易斯研究中心(现为NASA约翰?H?格伦研究中心)工作,而母亲则曾在克利夫兰州立大学任教化学专业。“所以,在父母对我的教育中,科学和数学占据着重要位置,我也很自然地喜欢,同时也会做到最好,来满足我自己,也为了取悦他们。”而这也是小说中,孩子与父母的显性关系,甚至也是主人公自杀的部分原因。   像伍绮诗这样的华裔移民家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颇具代表性。由于中国留学生留学资金匮乏,当时往往只有理工科学生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学金,完成留学梦想;而掌握一门高科技,则更加可能找到工作留在美国。这样通过学术追求完成移民生活的华裔第一代,自然对第二代的学业要求不会放松。(即使到了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华裔第二代移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在美国社会中颇为突出和惊人,最为熟知的例子莫过于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虎妈”的蔡美儿。)   尽管在欧美国家中,相比白人与黑人的种族冲突,亚裔所面临的问题显得更加边缘化,但身份寻根所带来的困扰,几乎是历代中国移民无法绕开的一堵墙,将异域文化中的自我认知,围困在多元化的社会迷宫中。   “《无声告白》中每一个种族歧视的情节,都或多或少地在我、我的家庭或者我认识的人身上发生过。”伍绮诗不曾经历过种族隔阂最为严峻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但一切与此有关的种族“后遗症”,都在她的脑海中铭记,更何况她的家庭在当时确实是他们生活范围里唯一的亚洲面孔。   种种时代元素被集中而夸张地处理到小说中父亲詹姆斯?李的形象身上――身材矮小、不太擅长与白人打交道的亚裔学生、头脑“天才”却因为种族问题不能留教哈佛的大学教授、望子成龙且性格压抑的父亲。在面对女儿的意外死亡时,他一切内心最为不能释怀的心绪,再也不能掩藏下去,于是已经长痂的伤疤被一下子揭开……   “我姐姐告诉我,我们家搬到匹兹堡的时候(在我出生前不久),邻居家的小孩就往我们家的信箱里扔过鞭炮。一次,在陶尔城市郊,有个男人过来对我姑姑和我说话,朝我们吐唾沫,尖叫:‘滚回越南、朝鲜,从哪来的滚回哪去。’这些都是极端的例子,幸运的是,它们在我所成长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很多歧视以更微妙的方式出现:人们觉得你英语好或者没有口音是个奇迹,他们会问:‘你从哪里来?不――你真正从哪里来?’这些类型的所谓‘隐性冒犯’和更明显的歧视一样,也会让你觉得自己遭到同等程度的排斥。”   尽管小说中的主人公从某种程度上,以死亡的方式为她的不解与迷惑找到了出口,整个故事以叩问种族问题为核心;但如果你以为作品是在表达一种愤懑和控诉,那就大错特错了――书皮题目下方的那句发人深省的话,为所有“走投无路”的人找到了一个更加开阔的答案:“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伍氏的写作之路   对一个作家来说,生活的不如意往往是宝贵的财富。“如果你(童年时期)经历过某种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