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耕农一个时代“流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代耕农一个时代“流民”

代耕农一个时代“流民”   2014年9月24日中午2时许,阳光火辣。一只黄色的猫,叼着一只已经断气的老鼠,施施然从窝棚门口走过。   坐在小矮凳上的覃利花马上站起来,拿过一把小手电,打着了,塞在嘴里,操起一根竹竿,迅速走向窝棚内最幽暗的角落。   此时,猫儿已经从窝棚后的破洞进来,躲进床底。覃利花蹲下来,左手扒着床沿,右手拿着竹竿,嘴里的手电搜索了一会,照到一双发亮的眼睛。   覃利花拿竹竿驱赶:“给我出来!”   不是她家的猫,把她的床底当成了家,抓到老鼠,就躲到这个安全的角落里去吃。未吃完的尸骨,在床下腐烂发臭。   某种程度上,人也一样,没有去处,在异乡搭起一个窝棚,在别人的土地里寻找食物,然后因为征地,被一次次地驱赶。   这些人名叫“代耕农”。   曾经,珠江三角洲这片“先富地区”弃农从工,缺少能够确保土地不被丢荒的农民,于是欢迎他们的到来。工业的侵略性扩张,将人口、房屋、产业快速地铺陈,他们的代耕之地,在十几年、几十年之后,被围困成一个个农业孤岛,并最终成为楼房、厂房,他们一次次地丧失立锥之地。   青春流逝之后,异乡仍是异乡,而故乡已经破败,留不下,也回不去,沦为时代的难民。 流 浪   覃利花1976年出生,广西来宾人,2003年,和丈夫杨大转一起来到广东,租赁土地,种植通心菜,至今已11年。她所在的东莞市石排镇田头村,一共有8户代耕农,都来自广西。   在东莞市租种土地的,大部分是广西人。罗大哥与黄大姐夫妇,是广西柳州市人,林大哥一家,广西隆安县人,他们都租种于东莞市桥头镇大洲村。   造成他们逃离家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贫穷。覃利花说,在家乡的时候,是种甘蔗,辛苦且不说,还要饿肚子,吃上一顿肉,是一年中很难得的盛事。   而逼迫他们离开的直接原因,则是90年代到新世纪初乡村里的暴力计生行为。   有3个以上的孩子,是这些广西籍代耕农的共同特点。覃利花夫妇、林大哥的妹妹都有4个,罗大哥夫妇有3个。覃利花第一胎生的是儿子,但还想再要一个,于是接连生了3个女儿;林大哥的妹妹前面3个都是女儿,最后才生下小儿子。   第二个孩子出生以后,计生工作人员就盯上他们,要抓孩子的母亲去结扎。第三个孩子怀上以后,则是真正的灾难降临。   林大哥说,那时抓得厉害呀,早上五六点钟,有时候天还没有亮,就来了。女人必须到亲戚朋友家躲起来,抓不到女人,就要罚款,交不起罚款的,没收家里的东西。   牛、猪、鸡、鸭,都被抓走了,连几个鸡蛋,工作人员都要揣衣兜里带走。林大哥的妹妹家里还有五六升米,没要,但也不留给你,被倒进了粪坑。“男人如果反抗,打晕过去的都有。”   家里的房子,被拆掉屋顶,无法居住。   万般无奈之下,广西乡村的超生者,开始向东边的广东省迁移,成为代耕农。最早一批迁移者,经过艰苦的挣扎之后立住脚跟,在田间搭起了窝棚居住,有了一个“家”,他们就成为了后来者的投靠对象。   一批又一批大着肚子的孕妇,和丈夫一起来到了广东乡村。20多年过去,这种梯次迁移已经形成一个谱系,每户代耕农都可以掰着指头数出来,自己是阿甲介绍来的,阿甲又是阿乙介绍来的……   所谓“介绍”,就是因为“走计划生育”前来投靠,不敢回家,先来的亲朋帮忙寻找可以租赁的土地。那时候,珠三角的机器已经轰鸣起来,农田乏人耕种,被集中到集体或者个人手里,统一租出去。孕妇来到新兴的城市,无法进入工厂打工,同时因为对计生人员已经形成的恐惧心理,她们甚至不敢在街上行走,正好,这些等着承租的遗世孤岛般的农田,成为落难者的活路和避风港。   即便已经对新环境十分熟悉,代耕农们仍然很少走出农田的边界,这里有他们需要的安全感。   珠海市香洲区南洋埔村,居住着30余户130多名从广东阳春市迁来的代耕农。   代耕,是代为耕种,有帮忙的意味。从这个意义上说,南洋埔村这些阳春人才是真正的代耕农。与东莞的广西人类似佃户的租赁耕种不一样,南洋埔村的代耕农是免费耕种,而且早在1982年已经来到此地。   冼业光是这里的村民代表,他是阳春市春湾镇山中间管理区大坳村人。“大坳”,在广东话里的意思,是一个大山谷,从名称上就可以一窥当地人的生存环境是高山耸立,平地稀少,何况这个大坳还在“山中间”。   冼业光回忆,当时每个农民只分到两三分土地,基本没有一户人家可以保证家里人不饿肚子。正因为穷山恶水,人们必须四出谋生,这里走出了相当大数量的北美、东南亚华侨。   80年代初,先行一步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已经基本完成,然而受资源限制,春湾镇的农民们仍然无法填饱肚子。   有的地太少,有的地太多。在珠海市香洲区南溪村,每个农民都有十余亩土地,也在深深地发愁。包产到户之后,土地多,工作强度大,非常劳累,而“责任制”不允许丢荒。每亩土地每年都要上交400多斤的公粮,当时亩产稻谷约有七八百斤,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