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眼中北京(1840―1911).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教士眼中北京(1840―1911)

传教士眼中北京(1840―1911)   [摘 要]19世纪北京的社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1840年以后,西方势力对北京的影响逐渐增大,西方的各种势力越来越深入的渗透到北京外交、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北京近代史的发展。传教士伴随着“条约”等因素进入北京,作为外国人中最特殊的人群发挥着影响,本文就1840-1911年间传教士撰写的有关北京的著作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传教士;北京;著作   19世纪北京的社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1840年以后,西方势力对北京的影响逐渐增大,西方的各种势力越来越深入的渗透到北京外交、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北京近代史的发展。传教士伴随着“条约”等因素进入北京,作为外国人中最特殊的人群发挥着影响,他们抱着改革中国社会,拯救中国人民“灵魂”的志愿来到中国,他们深入到北京社会的各个??层,与王室贵族、高级官员到贫苦市民、普通农民发生联系,一方面,他们公然蔑视中国的文化,视“儒家思想”如粪土,妄图彻底改革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思想;另一方面,他们致力于北京教育、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北京西学的发展,最先将东方文明介绍到西方。不可否认的是,传教士在近代北京的教育和医疗事业发展上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推动,但是却很少有皈依的中国教徒(1)。   从中国历史上看,基督教从唐朝至明末清初曾三度传入中国。北京同基督教的直接联系发生于16世纪。随着欧洲社会的发展,经济技术空前发展。16世纪80年代,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1552-1610年)进入中国传教,并历尽千险、排除万难,最终抵达北京,成为在北京传教的“第一人”,开启了北京早期传教之门。   17世纪来京的耶稣会士据统计有76人。其中有些留下了在京观察生活的文献纪录,它们是西方世界了解北京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亦是研究明末清初北京与中西文化交流关系的重要历史文献:例如:《利玛窦中国札记》是17世纪初期耶稣会士“北京经验”的历史纪录,安文思的《中国新史》表现了17世纪中期耶稣会士眼中的北京。李明的《中国近事报道》展现的是17世纪后期耶稣会士视野中的北京形象。   18世纪罗马教廷与中国政府之间爆发了的“礼仪之争”,外交冲突的根本原因来自于东西文化上巨大差异,罗马教廷无法接受中国祭祖、祭孔的文化传统,最终导致康熙皇帝于1720年颁布了禁教政策,“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2)”。康熙以后,历任皇帝均?取坚定的禁教政策,基督教和“邪教”划为一类,成为清朝政府严厉打击的对象。   19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飞速、对外扩张的同时是大清帝国的腐朽和衰落。在种种不平等条约的框架下,清政府的宗教政策经历了一个从严厉禁教到宗教宽容的过程。   英国为了争取更多的贸易利益敲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南京条约》缔结,五个通商口岸开放,中国传教之门随即被打开。虽然《南京条约》中没有明显涉及传教士的条款,但是传教士作为外国人,理所当然的从条约中获益。对基督教的有限驰禁政策在1844至1850年间持续松动,在法国谈判者的压力之下,清朝政府在1844年12月、1846年2月相继办不了两条敕令:“宣布不迫害忠诚信仰基督教的中国人。康熙以后的旧教堂如果没有被挪作他用就予以归还教会使用。”虽然传教士在内地地区传教仍然不合法,但是在治外法权的保护下,传教工作已经没有太大的危险。清政府在西方各国的施压下,于1944年颁布了一则上谕,允许五通商口岸的中国人信教,“将准习教为善之人免罪之外,于滋事为非者,仍治以应得之罪。与外国习教者,应禁擅入内地(4)。”虽然,传教士在内地传教仍不合法,但是清朝政府的“严厉宗教政策”已经松弛。   向内地传教的最后限制在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和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的签订后正式瓦解,从此确立了清政府的宗教宽容政策。中美《天津条约》条约规定,“耶稣基督圣教,又名天主教,原为劝人行善,凡欲人施诸己者,亦如是施于人,嗣后所有安分传教、习教之人,一体矜恤保护,不可欺侮凌虐。凡有遵照教规,安分习传者,他人勿得骚扰(5)”。1860年中法《北京条约》第六条则规定,“应如道光二十六年正月二十五日上谕,应晓示天下利黎民,任各处军民人等传习天主教,会合讲道,建礼拜堂,且将滥刑者拿下,予以应得处分。又将前谋害天主教者之时所充公天主堂、学堂、至坟、田土、房廊等件应赔还,交法国驻扎京师之钦差大臣,转交该处奉教之人,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5)”。清政府的“宽容传教政策”的开始,直至1912年这一政策基本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后,一方面撰写了大量的关于中国的综合性研究著作,向西方介绍中国,内容涉及:中国概况和历史文化、中国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