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西式图书馆打下契基先驱.docVIP

为西式图书馆打下契基先驱.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西式图书馆打下契基先驱

为西式图书馆打下契基先驱   摘 要:光绪元年(1875年)“马嘉理事件”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陪礼谢罪”、“考察英国民情”、“设立驻英使馆”。郭嵩焘到达英国后,非常留意英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和科学状况,访问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等,结识了众多专家学者,并以六十高龄潜心学习外语。还将考察心得《西使纪程》日记不断寄回国内。日记中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但他的超前观,被保守派所不容,遇到恶意中伤。郭嵩焘是第一个介绍西式图书馆的先驱,他为中国现代图书馆的兴起,打下了契基。   关键词:郭嵩焘 出使英国 考察英法图书馆 西式图书馆兴起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9-0029-02   一、陪礼谢罪出使英国   光绪元年(1875年),英国驻华使馆官员马嘉理率人到云南“探险”,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被杀,发生了“马嘉理事件”。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借机滋事,迫使清廷与之签订了《烟台条约》。   “马嘉理案”发生后,清政府手足无措,只得答应英国的种种要求,其中一条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   清廷决定派福建按察史、总理衙门大臣,郭嵩焘担此重任,因为他向以懂洋务著称。   郭嵩焘出使英国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具有三大使命:   第一个使命是为马嘉理案“陪礼谢罪”;   第二个使命是考察西方政事民情;   第三个使命就是在伦敦创设使馆。   郭嵩焘是清朝政府正式派出的第一个驻英法公使。当时的大清国里,王公大臣和名士们还停留在“闻洋人之长便怒、闻洋人之短则喜”的外交认识水平,因此把出使看作有损清名的差使。更何况清廷这次派使是为“马嘉理案”向英国道歉。他的湖南同乡为他此行感到羞耻,企图毁掉他的老宅。当时,甚至流传一首极为尖刻的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见容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但郭嵩焘认定时局正艰,不忍坐视。他总结鸦片战争以来的经验教训,认为单纯靠义愤填膺和空洞议论是无补于艰危的。如果能多一两个了解洋人情伪、谙习其利病的人,自然可以多一重应变之术。他决心做这样的明白人,到西方去学习他们的“强兵富国之术”、“尚学兴艺之方”,特别是探究“其所以通民俗而立国本者”。取西方之长,补中国之短,由器而学而政教,这说明郭嵩焘的认识的确比当时人要高一筹。   光绪二年(1876年)冬,1876年12月,郭嵩焘率副使刘锡鸿等随员三十余人启程赴英,从上海次年1月到达伦敦,郭嵩焘立即将几十天极为详细的日记题名为《使西纪程》寄回总署。从途经十数国的风土民情、宗教信仰,到土耳其开始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的改革,苏伊士运河巨大的挖河机器,“重商”对西方富强的作用……全都作了介绍。《使西纪程》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教”。   郭嵩焘说:“西洋立国,有本有来。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来在商贾。”   但总理衙门刚将此书刊行,立即引来顽固守旧者的口诛笔伐,痛斥他“极意夸饰……凡有血气者,无不切齿”;“殆已中洋毒,无可采者”;有人以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为理由提出弹劾他。由于找不到合适人选,清廷未能将他召回,但下令将此书毁版,禁其流传。   郭嵩焘到达英国后,非常留意英国的政治体制、教育和科学状况,访问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报社等,结识了众多专家学者,并以六十高龄潜心学习外语。还将考察心得不断寄回国内,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   二、考察西式图书馆   郭嵩焘驻外期间,多次考察了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牛津大学,二十一个学院中,三个学院的图书馆。   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记述了光绪三年(1877年3月23日),参观英国大不列博物院图书馆的见闻:“其馆藏书数十万册,皆分贮之……其藏书目录,或新收入,或移置他处,辄改记,亦十余人司之。最后一圆屋约可容……千余人。每日来此观书者六七百人。四围藏书分三层,下一层皆常用之书,听人自往取观。上二层,则开具一条授司事者,司事者书其所取书于牌,分别门类,各向所掌取之……凡历三时许,未能遍游……其藏中国书籍,别为一屋。竟不及往观。”   为了弥补未能参观中国书籍的遗憾,同年6月11日。郭嵩焘又专门去参观了中国书籍。不久,还参观了当时在西方各国图书馆中排名第三的彼得来恩图书馆。   光绪四年(1878年7月21日),郭嵩焘参观了法国国家图书馆。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对该馆作了详细地记述。他记述道:法国国家图书馆,将藏品分为古钱、图画、钞书和刻本四个院。各国书籍分室贮藏。共有五六个大厅。每个厅或为两层,或为三层不等,法国本国书籍都是抄本而无刻本。中国书籍入藏两万四千部,共有书本式目录四大册,其中明朝的上佳版本居多。   郭嵩焘不仅介绍了图书馆的藏书规模和书库布局,还详细地记载了图书馆维持正常馆务所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