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断裂与传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断裂与传承

城镇化进程中文化断裂与传承   摘要:城镇化进程需要有文化的支撑,满足城镇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不同的文化诉求。当前功利化、粗放式的城镇化其实质是文化的缺失。“赶超式”的城镇化导致了城市文化、农村文化和城乡文化的断裂,追求城镇化经济指标的同时必需理性思考文化的传承。依据哈耶克和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我们可以构建城镇化进程中文化传承的制度分析框架。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存在两条共存共依的基本路径:一是柔性的、非正式制度式的文化自由演进路径;二是刚性的、正式制度式的政府主导文化演进路径。前者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后者旨在通过文化制度的反馈反作用于文化传承,继而产生新的演进。   关键词:城镇化;文化断裂;文化传承;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11-0111-06   新型城镇化提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诗情画意的目标,这意味着城镇化需要从过去“大干快上”的粗放式发展,转为注重内涵质量的“人的城镇化”。可惜的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桎梏造成了城乡的巨大差距,加上当前“摊大饼”式的土地城镇化对农村空间的挤压,使得城乡文化发展出现了生态失衡。当前功利化、粗放式的城镇化其实质是文化的缺失。事实上,无论是城镇化的硬指标还是城市的软实力,均离不开城市文化的支撑。本文将聚焦城镇化进程中文化的缺失,剖析城镇、农村、城乡出现的文化断裂现象,进而分析其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构建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转型的对策。   一、城市生长与文化的失衡   党的十六大以来赶超式的城镇化造成了城市生长与文化的失衡。1978―2010年间,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协调程度虽然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总体上较低,且工业化水平始终高于城镇化水平。但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把城镇化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以来,地方政府逐步把“土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土地城镇化伴随着工业化获得了赶超式发展,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当前的城镇化率为53.73%。当人们为之欢呼雀跃的时候,必须看到,城镇化率达到50%的时期,既是经济繁荣的发展期,同时又是城市建设矛盾凸显期,也是“城市病”的集中爆发期。   事实上,城市生长与文化之间的失衡成为当前一个突出矛盾,其表象如下:一是人口拥挤、高额医疗、就业困难、房价虚高、交通堵塞、环境恶化、人情淡漠、生态破坏等各种“城市病症”越来越加剧,且呈蔓延趋势。特别是大城市的快速膨胀超过人们的预期和承受范围,“逃离北上广”成为一呼百应的集体叹息。二是地标建筑、中央商务区、主题公园等体现繁华、时代、潮流的现代建筑越来越挤压城市空间,成为政府或地产商的投资热点。以城市超高层建筑为例,人们一方面感觉到泡沫的潜在危机,另一方面仍然趋之若鹜。资料显示,全球在建摩天大楼中有87%在中国,预计2022年中国摩天大楼总数将达1318座,其中80%将建在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三是城镇基础建设的粗俗与浮华。在城镇基础建设中,重形式、轻设计,重地表、轻地下,重当前、轻长远,重物质、轻内涵,造成基础建设要么千城一面的趋同化,要么满足于简单模仿国外风格。四是资源争抢和协同发展的焦虑。虽然一线城市认识到城市承载几近极限,认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但仍然为了本位利益维持对资源配置的特权。以京津冀为例,在资源方面形成“北京吃不下、天津不够吃、河北没饭吃”的格局,京津冀一体化仍然面临局部利益纠葛。   伊利尔?沙里宁指出:城市混乱、拥挤、恶化仅是城市危机的表象,其实质是文化的衰退和功利主义的盛行。当我们看到城镇化驱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党的十六大以来赶超式城镇化造成的文化失衡。文化是城市科学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的城镇化如果没有内在的先进文化作为指导,“城市病”将愈加严重并继续蔓延。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诉求   (一)人与自然的文化诉求   城镇化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看,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进而迈向生态文明是一个必由之路。但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城镇化进程中出现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并存的现状,发展阶段的不同和政绩考核的导向刺激着各地政府依靠资源投入博取短期发展的热情。当全球为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投来赞许和羡慕的目光时,蓦然发现中国在2009年就已经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一大国,而国内城市“十面霾伏”更是成为民生热点问题。以北京为例,自2001年申奥成功后就考虑治理空气污染,累计投入资金1200亿元人民币才使2008年的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在送走各国奥运健儿和世界友人不久,2012年至今北京的雾霾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4年1月北京市长就7600亿元预算治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