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庄子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观照.docVIP

谈庄子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观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庄子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观照

谈庄子人生处世哲学及其对当代社会观照   摘 要:《庄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个体逍遥的心灵境界,一是对世俗政治、教化的批判,一是个体生命在世俗世界中的融合。通过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庄子》,并能透过《庄子》来反观当下社会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个体所面临的生命困境,然后依循、借鉴《庄子》中的人生智慧,在当下社会中走出合理的人生之路。   关键词:庄子;人生;处世;生命;当代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034-03   《庄子》的人生与处世哲学涵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心斋、坐忘等修养功夫来实现心灵世界的逍遥,从而与天地冥合为一;一是通过对仁义教化和腐朽政治的批判与抛弃,来说明“有为”对人生命的戕害;一是通过对现实生命、朋友交往、世俗生活的安时处顺、莫逆于心、不谴是非,来完成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一、逍遥的心灵境界   在庄子看来,人性应当是自然无为的,所谓“性者,生之质也”(《庚桑楚》)。人先天所具有的即是人的本性,《马蹄》篇认为:“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但是人一旦进入到社会,和外物有所接触,就极易受到外物的影响,人的自然本性就会受到斫伤,“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天地》),“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齐物论》)“五色”、“五声”、“五臭”、“五味”、“趣舍滑心”、“物相刃相靡”等都可使人“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则阳》)诚然,庄子对外物的否定过于绝对化,但庄子并不否定外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齐物论》中,庄子肯定了万物的存在。庄子的抛离外物是针对外物对人性、人心的影响而言的,庄子主张“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   庄子眼见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指出人之本性、人被物奴役的同时,告诉我们应当如何才能不陷入物的世界,使人性复归于朴,即回归本真的自然之性――这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的修养功夫,使心灵达到逍遥自在之至高境界。这种心灵境界无待于外物,而是通过内心的“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人间世》),使人的心志专一、虚静无虑,此即为“心斋”。“心斋”需以“坐忘”并行。“坐忘”便是要让人“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宗师》)。“心斋”与“坐忘”的核心在于“心”。庄子之“心”观可分为两层含义:其一为“机心”,即心的思虑、谋划功能;其一为“无心”,即“心”的无知无欲的超然状态。庄子对“机心”是持否定态度的,“心斋”与“坐忘”的过程就是由“机心”到“无心”的过程。庄子认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天地》)在“心斋”与“坐忘”的共同作用下,人将进入无知无欲、无念无我的超然状态,《齐物论》中称之为“吾丧我”。陈鼓应指出:“人世上,一切的是非争论都由偏执的我见产生。‘丧我’便是摒弃偏执的我。‘吾’乃是开放性的、本真的自我。摒除了偏见与独断之后所呈现的真我,才能从狭窄的局限性中提升出来。”[1]210在这种“吾丧我”的超然状态下,人的精神纯白而安定,从而进入到一个至高的境界,此一境界便是逍遥游(简称为逍遥)。逍遥游的境界是广阔无涯、无边无际的,《逍遥游》篇开始便说大鹏展翅高飞,其意在于告诉人们“开放的心灵,须有一个开阔的思想空间来培养;一个开阔的思想空间,可以舒展一个辽远的心灵视野。”[1]202心灵一旦开放,则俗世间的外物,人与人之间的争夺、欺瞒等等能够伤害人之本性的东西全然不存于心,则人的精神便得自由与解放。庄子的“无心”还有另一名称,即“神”。“夫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天地》),能够“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天道》)。“抱神”、“神未尝有所困”就是使精神宁定而不受困于外物与机心。因其“神”(“无心”)关键地位,故而进入逍遥境界的人,可称之“神人”。《逍遥游》中谓“神人”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之人也,物莫伤之,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熟。”“神人”不受俗世的浸染、不受外物的伤害,精神处于至高的逍遥境界,形体冰洁而完美。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庄子认为人之本性自然无为,所以“神人”就其最初的产生来说则是先天的,但是庄子将“神人”作为逍遥境界的主人,其最终目的是告诉世人:成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