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训诂术语.ppt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用训诂术语

常用的训诂术语 1、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 即采用判断句的形式直言某词训某。训释词和被训释词之间或只是单纯的同义关系,或是音义相同的同源词的关系,或是假借字和本字的关系。例如: 《尔雅·释木》:“杜,甘棠。” 《说文》:“恭,肃也。” 《广雅·释诂一》:“揭,举也。” 《左传·哀公十二年》:“乃舍卫候”,《释文》:“舍,释也。” 《尔雅·释言》“甲,狎也”、“粲,餐也”。 以上前面两例,被释词和训释词是单纯的同义关系;中间两例是同源词的关系;后两例是假借字与本字的关系。 * 2、曰、为、谓之 这几个术语用于一般释义或辨析同义词,被释词在后,多为—种名物或制度;训释词在前,一般为一个短语。这几个术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叫做”。例如:《曲礼》:“约信曰誓,涖牲曰盟”。《诗·小雅·巧言》:“彼何人斯,居河之麋”,传:“水草交谓之麋”。又《孙子·谋攻》:“凡用兵之法……全旅为上,破旅次之”。曹操注:“五百人为旅。” 训诂专书中也常用这些术语区分同义词。如: 《尔雅·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方言》卷一:“逢,逆,迎也,自关东曰逆,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 3、谓 使用这个术语时,被释词都放在它的前面。多用于以具体释抽象,表示被释词特指某—事物。例如: 《左传·僖公三十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杜注:“晋君谓惠公也。” 《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孔安国注:“道,谓礼乐也。” 有时这个术语和“言”同义,用于串讲句意。例如:《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郑笺:“谓乡时之鸟出从深谷,今移处高木。”又如:《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今。”笺:“零,落也。蔓草而有露,谓仲春之时,草始生,霜为露也。” 4、言 这个术语加在洲释词之前,指明词语在特定亡下文中的意义,有时用来串讲文意。例如: 《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郑笺:“匍匐,言尽力也。” 《孟子·离娄上》“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注:“言君不知礼”臣不学法度,无以相检制,则贼民兴,亡在朝夕,无复有期日。言国无礼义必亡。” 5、犹 这个术语—般用于以近义词作释,相当于“某相当于某”,“某有某的意思”,即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例如: 《孟子·公孙丑上》:“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赵岐注:“许犹兴也”。 《孟子·梁惠王上》:“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岐注:“嗜犹甘也”。 有时,“犹”也可以用来表示同一联绵词或重言词的变体。例如: 《孟子·滕文公上》:“乐岁,粒米狼戾”。赵岐注:“狼戾犹狼藉也”。 《孟子。离娄下》:“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赵岐注::施施犹扁扁,喜悦之貌”。 6、貌 这个术语是用来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例如: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毛传:“蚩蚩,敦厚之貌”。 《孟子·万章上》:“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赵岐注:“圉圉,鱼在水羸劣之貌;洋洋,舒缓摇尾之貌”。 7、之言,之为言 这两个术语都是用于声训的,被释词和训释词或者在语源上有联系,或者为本字和假借字的关系。前者如:《荀子·修身篇》:“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玄注:“谄之言陷也。谓以佞言陷之”。后者如:《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拜”。郑玄笺:“拜之言拔也”。 8、读,读为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于以本字说明假借字。例如:《荀子·天论篇》:“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杨玄注:“信,读为伸”。又《礼记·曲礼》:“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郑玄注:“绥读曰妥”。 9、读苦,读如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来注音。例如: 《说文》:“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楚辞·九歌·国疡》:“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袍兮击鸣鼓。”洪兴祖补注:“霾,读若埋”。 有时,“读若”、“读如”、的作用和“读曰”、“读为”相同,也用来破假借字。例如: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以上两项,段玉裁、钱大听有不同的观点,可参考《说文·示部》“畠”字下段注及钱大昕《古同音假借说》。 10、辞(词)也 这两个术语用于指明虚词。例如: 《诗经·周南·汉广》:“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诗经·周南·歩个》:“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 《说文》:“矣,语已词也。” *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