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满族饮食习俗生态意蕴与生存智慧
满族饮食习俗生态意蕴与生存智慧 [摘 要]饮食民俗是整个民俗系统的物质基础,也是民俗系统内部与自然生态系统关联最为密切的层面之一。饮食民俗是在特定的地理区位与气候条件限定下,人们对食物资源与种类进行智慧性地认知、利用与选择的结果。辽宁满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对本区域生态位建立了正确的认知,并形成生态特征非常明显的饮食习俗。尤其在春节饮食中,人们更是追求节日饮食的精、细、全,无论是春节食品的材料准备,抑或是制作工艺、食用方法等皆是日常饮食技艺的提升与精化。在饮食民俗的建构中,辽宁满族人逐渐形成了饮食偏好的因地制宜、节日食品的粗粮细作以及营养均衡的应时而做等饮食特点,充分体现了饮食习俗的生态意蕴与生存智慧。 [关键词]满族;饮食习俗;春节;生态意蕴;生存智慧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12-0072-05 食物的获取是一切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在传统社会中,“靠天吃饭”几乎是人类饮食习俗建构的第一遵从定律,“天”赐予人类的物产、气候、环境直接决定了人们的食物品种和饮食嗜好。从“天”所指涉的生态环境来看,地理区位与气候条件严格限定了每一区域生境内物种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状况,也严格限定了栖息于不同生态区位环境的人类群体在食物资源与种类方面的选择。由于人类群体的地理分布不同,所能获得的食物资源和数量也有差异,为了调节食物资源的质量,使之与人体需要保持协调,不同的人类群体立足于各自的生存环境,建构了各具特色的饮食习俗。[1] 即使到了现代社会,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动性大大增强,但自然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依然规约着人们的饮食种类与喜好。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在中国这样一个热爱饮食、讲究饮食的国度中,老百姓在饮食上的需求与历史向来是非常突出且悠久的。然而,食什么,怎么食,又极大地取决于人们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学中的“地理决定论”虽然过于武断,但其所揭示的文化创造过程必须要以特定的生态环境做支撑背景的道理却是极赋启示意义的。本文仅以生活在辽宁东部的满族春节饮食习俗为例,从春节食品的种类、准备及食用方式等角度揭示饮食民俗的生态特征及生存智慧。 一、满族饮食习俗建构的生态位 所谓生态位是生态学领域概念,按照能量学的观点,生态位是生物对生态系统中有限的能量和可利用营养的分享。换言之,即资源在规模、颜色、空间和时间分布、温度、灵活性等方面各不相同,生物赖以生存的那些变量即其生态位。[2] 生态位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人类进行文化建构与创造的空间舞台。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辽宁满族人所处的生态位而言,从地理地貌来看,辽东满族主要聚居在辽宁东部山区地带,即行政区划上的新宾、清原、桓仁、本溪、宽甸、岫岩,以及凤城、丹东及沈阳的东陵一带。辽东地处辽河以东,多系长白山在辽宁东部地区的余脉,境内多山地丘陵,少平原低地。整个辽东地区广袤辽阔,山川壮伟,山水相连,土地肥美,山林资源十分丰富,“八山一水一分田”正是对当地地貌的真切概括;从气候环境来看,辽宁省位于欧亚大陆东岸,属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当地气候经常受西伯利亚――蒙古高气压的控制,寒潮侵袭及北方西北风天气的影响,从每年的12月份起,辽宁省便进入了寒冷而干燥的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以下。在当地,民众自古就有“猫冬”习俗,唱戏、听书、讲“瞎话”,各种娱乐活动应运而生;从族群来源上看,辽宁满族的一支主要可追溯到明朝初期,从黑龙江、吉林地区南迁至此的建州女真,故辽宁满族与东北满族同出一源。但明清时期,由于大批关内移民的涌入,以及生存环境的极大改变,辽宁满族最先完成了由渔猎生计向农耕劳作的转变,尤其是较早与关内汉族移民及朝鲜族文化接触,吸取了较为先进的农耕与饲养技术,迅速成为东北满族中经济与文化发展最快的一个支系,从而形成了与东北满族明显不同的各式生产及生活习俗。 立足于如此独特的生态位,辽宁满族民众建构了适宜生境、应时而做、讲求营养均衡的饮食民俗。仅以当地的年关谣为例,十分鲜明地体现出辽东满族人对春节饮食的追求与向往。通常,一进腊月,尤其是过了腊八以后,年味儿愈来愈浓。正所谓:“二十三,灶王爷升天;二十四,扫尘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杀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把油走;三十儿,过年;初一,磕头。”老人们哄孩子也经常会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由此可见,在辽宁满族人过年的整个流程中,食品的准备、加工可谓是最重要的环节,它几乎占据了人们年前的大部分准备工作,并充斥着年节中的每一天。 对于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满族民众来说,丰富的自然资源、分明的四季气候、旱涝保收的耕作属性等先天优势资源造就了他们天性豁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