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眼中瑞士和贵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国人眼中瑞士和贵州

民国人眼中瑞士和贵州   1937年,《滇黔月刊》第二期发表了一篇题为《黔民生活之一般[斑]》的文章,作者黔山借旅黔的外省人士之口,感叹道:“黔省可惜山多一点,否则,可称为世界第二瑞士。”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这可能是将贵州比作瑞士的最早文字记录。笔者认为,“世界第二瑞士”这一判断,在当时并非空穴来风。回到上世纪上半叶,通过那个时代人们的观感,就发现瑞士和贵州有很多相似之处。   地处内陆 地形多山   贵州和瑞士一样,都处于不沿海、不沿边的内陆。“瑞士位于欧洲中部,东接德属奥地利省,南界意大利,西依法国,北及德意志,面积15900方英里,是一个小小的山国。”贵州“居中国西南部之中心,位于长江珠江两上游之间”,“东界湖南、南接广西、西毗云南、北运四川”。高原山地是基本的地貌,都没有平原。阿尔卑斯山脉、如拉山脉和瑞士高原构成了瑞士的全部土地,“家家户户沿山而住”。贵州,素称“山国”,“全省万山丛错,地势隆崇,西北部高而东南部低,形成一大倾斜面。地理家称为‘切割高原’。”抗战时期,一位旅行者由湖南晃县(今湖南新晃)进入贵州黄平境内,立即被贵州的大山所震撼。“山巅耸立云端,高出海面达数千尺之多,汽车左右盘旋大山中,人人危坐,不敢乱动,由窗外俯视,群山怒视,山下人物如蚁,几不可辨。”(《湘黔滇旅行记》,载《旅行杂志》1938年第11号)特殊的地理环境让瑞士和贵州自古即为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瑞士由于有着稠密的河川网和较低的山隘,使之成为连接意大利和莱茵河沿岸国家的重要通道。贵州则是西进云南、南下广西、北上四川的必经之路。   山地经济 特色农业   “地无三尺平”决定了瑞士和贵州不能发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山地经济只能靠特色农业取胜。自然环境使瑞士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之一,但这也大大阻碍了瑞士国民经济的发展。阿尔卑斯山几乎占其面积的五分之三,限制着农业生产的范围。“瑞士是个山岭的国家,四分之三的地方是不适于耕种的。”《永安月刊》的一篇文章写道“瑞士可说地小人多,耕地不够解决民食问题,没有铁、煤和油,没有工业上的原料,也没有殖民地,更没有海口。”(《欧洲的乐园――瑞士》,载《永安月刊》1943年第57期)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瑞士将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主导产业,其产量占到了农业总产量的3/4,经过深加工的乳制品和肉制品闻名欧洲,干酪、奶油、巧克力、炼乳等驰名世界。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贵州农业环境的真实写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象景观带来了生态的多样性,动植物种类繁多、土地利用类型多样,说贵州“县县有特产”一点也不为过。只是受制于封闭的交通条件和落后的耕作技术,贵州的特色农业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民国以来,特别是抗战以来,现代农业技术的本土化让贵州的农业焕发生机,以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为代表的粮食作物,以烟草、棉花、茶叶等为代表的经济作物,以柞蚕、五倍子、桐油、白蜡虫等为代表的林产品,以猪鬃等为代表的畜产品,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好;不但供应后方的军需民用,而且出口创汇,有力地支持了抗战。直到今天,像马铃薯、烟草、茶叶等,仍然是贵州的标志性农作物。   优美风光 旅游胜地   民国时期,人们对瑞士的总体印象是“世界之乐土而欧洲之公园”。到过瑞士的人都称赞瑞士是“欧陆的公园,是旅行的圣地”。朱自清在《欧游杂记》中写道:“起初以为有些好风景而已,到了那里才知无处不是好风景”。甚至有人认为,瑞士最主要的资源,就是“‘天然的’和‘人为的’风景”。瑞士之美,全拜阿尔卑斯山所赐:“瑞士最赏心悦目的风景全在阿尔卑斯大山脉中。有几处的山峰高出冰雪线之上,所以山谷里炎暑盛热的时候,山顶上仍是积雪垒垒,尚是仲冬天气。在这些大山之中,有好几处风景是世界上最美丽的。”   和瑞士一样,贵州也有着美丽的风光。“‘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贵州的风景,雄奇险峻不下于桂林。”这是旅黔人士的感叹。著名学者林同济在到贵州之前,“平日印象,认贵州为一个贫瘠不毛之地,荒凉无足观者”,一到贵州,才发现“崇山峻岭的雄放当中,更有清莹妩媚的隐伏。碧树、青山、流泉、绿野,有一个字可以形容――‘秀’!”(《千山万岭我归来》,载《战国策》1941年第13期)有人在《旅行杂志》上感慨道:“看着这群山起伏,不懂国画的人,可以对国画山水,加一分认识;研究国画的人,可以对国画山水,增一些心得。”   不过,较之贵州原生态的风景,瑞士受益于工业化浪潮,旅游资源的开发较为成熟。留法学生卜愈之对此有着深刻的观察:瑞士“能从崇山峻岭上造出道路,使汽车火车登到数千米突(每米突约合三?)的高度;能在澄湖碧流旁造出幽居,使世界名人高士赏识天然的美丽。”(《瑞士纪游》,《旅行杂志》1935年第11号)回国后卜氏任教于内迁贵州的大夏大学,二者一对比,想必感慨良多。   文化多元 和谐共生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