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汤一介大时代下一介书生
汤一介大时代下一介书生 乐黛云为丈夫写下的挽词是: 未名湖畔鸟飞何疾,我虽迟慢,誓将永随 ――你的小黛 2014年9月9日,哲学史家汤一介先生在京逝世,享年87岁。消息一经公布,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国学泰斗”、“国学大师”、“哲学家”等名头被加在汤先生的名字前面,虽是出于尊重,却违背了逝者的意愿。 汤一介生前曾说:“我真正开始做哲学和哲学史的研究应该说是在1980年。这时我已经53岁了,但我没有气馁,仍然希望能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尽一点力。但毕竟最好的年华已经过去了,要想真正成为一名有创造性的、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已不可能。‘虽不能尔,心向往之’而已。不过我仍可自慰,至少我可以算得上一个‘哲学史家’……我想,活着就应该不断地想问题,生活才有意义。” 比“哲学家”更令汤一介反感的称呼是“大师”。他曾多次说:“我们没有提出一套理论,让世界上都承认,你现在研究学问往往用的还是西方的理论,你说我们谁的理论拿到国外去,大家都承认,没有,所以没有大师。” 也许,遵从汤先生的意愿,不去仰视“大师”的风采,而是跟随他的脚步,在他的人生轨迹中追悼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是对汤先生最好的纪念。汤一介的父亲汤用彤先生为其取名“一介”,是“一介书生”之意,而汤一介的一生不忘“书生”的本分。 不是天才 汤家可谓世代书香。太祖父正谊公,一辈子都在湖北黄梅乡下教书,最引以为豪的是教出了三个进士,其中一个就是汤一介的祖父汤霖。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进士后,汤霖做过几任知县,后赴甘肃任乡试考官,又参与创办新式学堂,并将自己的两个儿子都送去接受新式教育。汤一介没有见过祖父,但牢记其留下的家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汤霖还留下了一张刻有自己名字的进士碑拓片,那块代表读书人最高荣誉的进士碑至今仍立在孔庙内,只是字迹已经模糊了。 汤一介的父亲汤用彤,1893年出生于甘肃省渭源县,辛亥革命后考入清华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后转入哈佛研究院,获得哲学硕士学位,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汤用彤学成归国后一直在大学任教,1927年,次子汤一介出生了。 虽然生于学者家庭,小时候的汤一介却似乎没什么读书的天分,小学时成绩平平。1937年,国难当头,北京沦陷,汤用彤带着长子汤一雄先去了昆明西南联大。两年后,妻子张敬平带着自家的三个孩子和北大教授邓以蛰的两个孩子一同经天津、上海、香港、河内,几番辗转才到达昆明。邓家的两个孩子即是“两弹元勋”邓稼先和他的姐姐邓仲先。 当一家人终于团聚,汤用彤才告诉妻子,长子汤一雄病逝的消息。离乡背井、丧子之痛,大人的痛苦少年汤一介并不完全能够体会,只记得父亲常常会在床边一边抚着他的头,一边吟诵着“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记忆中,孔尚任的《哀江南》和庾信的《哀江南赋》一直是父亲最常吟诵的篇章。 汤用彤将家安置在昆明附近的宜良县,周围邻居多是西南联大的同事。汤一介则进入了宜良县立中学读初一,一年后全家搬到昆明,父亲安排他考联大附中。结果,汤一介的成绩很不理想,只能复读初一,这算是他求学生涯遇到的第一个打击。但是课堂之外,汤一介的表现却是格外“出色”。他和闻一多先生的两个儿子闻立鹤、闻立雕成了好朋友,经常一起“探险”,有一次还在山上点起了大火。 读初二时,汤一介闯了一个更大的祸。他曾撰文回忆道:“那时我和余绳荪(余冠英先生之子)、游宝谟(游国恩先生之子)、曾宪洛(曾昭抡先生之侄)还有胡旭东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我们看了《西行漫记》,觉得延安很不错,就想奔向‘革命圣地’延安。”余绳荪查了地图,确定了路线,他们决定每个人从家里偷点黄金作路费。汤一介从家里偷了一支金笔、一块金表还有一块刻有父亲名字和《清华周刊》总编辑字样的金牌。“但是由昆明到了贵阳后就被当地的警备司令部抓住了。当然我们不敢说要去延安,说是因为对联大附中不满,想去重庆念书。可我们还带着一本《西行漫记》呢!如果这本书被查出来,我们会有很大麻烦。幸好当天没有搜查我们的行李,而把我们关在警备司令部侦缉队旁边的一间小屋里。这小屋的地板有不少缝隙,我们就把《西行漫记》撕下,一张一张由地板缝隙塞入地下了。第二天警备司令部的参谋长找我们一个一个谈话,后来贵州省秘书长郑道儒给我们集体训话,最后把我们遣送回昆明了。” “延安梦”破碎了,联大附中也待不下去了。汤一介被送往重庆南开中学读书。那里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汤一介写信向父亲抱怨,父亲在回信中说:“现在正处在抗战期间,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非常艰苦,所以你不要对此有什么抱怨。”还把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抄给儿子,对他说:“前方战士流血牺牲,这样你才能在后方读书。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该多想想比你更困难的人,要像杜甫那样,在艰难的生活中,他想到的是大庇寒士。”尽管在信中措辞严厉,但是汤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