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V到和V见语义功能比较
浅谈V+到和V+见语义功能比较 摘 要:现代汉语中 V+到和V+见是动补结构中的典型。二者都可以与动词结合成为结果补语,意思表示感知经验的完成。在用例里可以相互替换的情况很多。例如:听{到/见}、碰{到/见}、闻{到/见}等。由于见本意与视力和感知有关,所以V+见中的V大都为感知动词。与见结合作为动补结构一并使用的动词,同时也能与到结合使用。但是二者不能替换的情况也不少,如作为熟语被广泛使用的看不见,摸不着,为什么不说看不到,摸不着呢?这表明两者在语境功能上不尽相同,是有各自的局限性和特点的。关于V+到和V+见统语构造上的异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二者在语义功能上的微妙差异却少有言及。 关键词:V+到 V+见 语义功能 The Semantic Feature Comparison Between“verb+dao”And“verb+jian” CHEN Ying (Niigata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compares“verb+dao”with“verb+jian”,and show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e two are not the same in the function. There are limitations and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Ab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verb+dao”and“verb+jian”on the side of language structure,we has achieved some results, but for the subtle differences in two in semantic function, there is little mentioned. Keywords: “verb+dao”,“verb+jian”, The semantic function. 补语是位于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谓语性成分,分为结果补语、方向补语、可能补语、程度补语、情态补语和时量补语六种。补语与动词一体化,后可接续“了”或者“过”等助词表示动作的发生时态。“V+到”和“V+见”正是补语中的典型。 一、语法功能与动词的结合情况 “V+见”中的“V”主要是与人感知机能相关的动词,我们称之为“感官动词”。如,“闻、听、看、碰、遇、梦、瞥、睹、逢、嗅、瞧、寻、找、撞、觅、望、窥”等。一般来说能与 “见”结合的动词同时也能与 “到”结合使用,表示感知动作的完成。在动词和补语之间加上“得(不)”则可以作为可能补语使用,表示感知的可能与否。二者的意思非常接近,可以置换的情况很多。能与“到”结合的并不仅限于感官动词,且“V+见”不能与双音节动词结合的缘故,“V+到”的使用范围比“V+见”要大的多。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可以兼容二者的动补结构短语。 “到”的基本词意为“到达;达来;去到”。因此“V+到”可以根据语义功能分为两种:“V+到1”:表示动作的发展终点。这时候最常见的是与移动动词结合,后接地点名词,例如“走到天涯海角”、“撞到树上”、“跑到河边”、“运到上海”等。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后接程度名词、NP,描述动作到达的程度或阶段:“买到手软”、“杀到一个不剩”、“高到不能再高”、“工作到废寝忘食”…;“V+到2”:表示动作的完结和达成,例如,“买到票”、“拿到奖品”、“抓到犯人”。亦可以和大多数的感官动词的结合,描述感官体验的达成,如“梦到狮子”、“看到大字报”、“闻到桂花香”、“听到钢琴声”…此时与“V+见”的语义功能有交叠的部分。 二、认知手段 类似于“找”、“碰”、“撞”、“遇”、“看”这样的感官动词同时也包含有移动的信息。“V+到”和“V+见”二者都可于与这几个感官动词结合,所表达的认知手段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可以先观察以下几组例句: (1)a. 这屋子可以从卧室看{到/见}客厅。 b. 他看来看去,从卧室看{到/*见}客厅,最后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2)a. 眨眼间她人就不见了,跟撞{到/见}了鬼似的。 b他闷闷地低下头往回走,一下撞{到/*见}一个人身上。 (3)a. 分头到各家找寻,仍然没有找{到/见}一个人。 (马峰《吕梁英雄传》) b.为了这件事,他还专程找{到/*见}村长的家去理论。 (4)a. 多远都能听{到/见}她那爽朗的笑声。 b. 他从头听{到/*见}尾,也没听明白她到底想说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以上例句的a句中,宾语都是作为感官动词的认知对象,“V+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