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宋理学家程颢唱和诗中人文内涵
北宋理学家程颢唱和诗中人文内涵
内容摘要:北宋理学家程颢毕生致力于丰富与传承理学事业的同时,还写下了一些颇有可读性的诗歌,尤其是后期的一些唱和诗,将吟孔颜之乐、塑圣者形象、表经世之心、寄恬淡意趣的人文内涵不着痕迹地融入诗中,别具风貌,自成一家。
关键词:程颢 理学家 唱和诗 人文内涵
程颢,北宋诗人和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程颢的理学思想决定了他的整体人生态度也必然是融通谐和、自得其乐的,而这种生活方式与精神体验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一.吟孔颜之乐
熙宁五年(1072年),程颢罢归后在洛阳与邵雍酬唱最多。邵雍携酒与程氏父子同游月陂之上,论议终夕,并互相做诗唱和。“是日,康节有诗,明道和之,今各见集中。”(《二程集》第673页,《程氏文集?遗文》)邵雍作《同程郎中父子月陂上闲步吟》诗,程颢作《游月陂》、《和尧夫西街之什二首》相和。《游月陂》写道: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日约重陪。
此诗语句清新隽永,意境清高淡远、静谧澄澈,具有明显的写意特征。诗中作为审美对象的 “水心”、“云影”、“林下”、“泉声”等自然景物,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还被赋予了哲理意蕴。程颢借此传达出其超越凡俗、以达圣贤的心灵状态,寄寓了他不为俗务所累的人生理想。
邵雍写作大型组诗《首尾吟》一百三十余篇,集中反映了宋代理学家尚意主理诗学主张。程颢认为,邵雍吟诗是为形容人生的“至乐”。其中“至乐”源于《庄子?至乐》,是一种“无为”之乐、“无乐”之乐,与追求人之声色犬马之乐不同。程颢在其和诗《和尧夫首尾吟》中写道:
先生非是爱吟诗,为要形容至乐时。醉里乾坤都寓物,闲来风月都输谁?死生有命人何与,消长随时我不悲。直到希夷无事处,先生非是爱吟诗。
程颢用“至乐”来形容仁者。这里的所谓“乐”,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亦称“孔颜乐处”。孔子在《论语》中说: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2]程颢在诗中不仅推崇“贫贱乐”、“颜回乐”,也强调“予心乐”。他说:“箪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耳。‘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同上书第135页,《程氏遗书?卷十二》)其“深意”何在呢?在《程氏外书?卷一》程颢言:“若颜子箪瓢,在他人则忧,而颜子独乐者,仁而已。”(同上书第352页,《程氏外书?卷一》)在他看来,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保持悠游闲乐,对于世俗的毁誉之见,不悲不喜,这才算是寻到了孔颜乐处。吟孔颜之乐是程颢后期诗歌主要的写作范畴,也是他诗歌的主要基调。
二.塑圣者形象
邵雍曾作《安乐窝中好打乖吟》:“安乐窝中好打乖,打乖年纪合挨排。重寒盛暑多闭户,轻暖初凉时出街。风月煎催亲笔砚,莺花引惹傍樽垒。问君何故能如此,祗被才能养不才。”(邵雍《伊川击壤集?卷九》)所谓“打乖”,指的是卖弄聪明,颇有点诙谐戏谑之意。诗中以“打乖”一词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贤者形象。程颢《和邵尧夫打乖吟二首》道:
打乖非是要安身,道大方能混世尘。陋巷一生颜氏乐,清风千古伯夷贫。客求墨妙多携卷,天为诗豪剩借春。仅把笑谈亲俗子,德荣犹足畏乡人。
圣贤事业本经纶,肯为巢、由继后尘。三币未回伊尹志,万钟难换子舆贫。且因经世藏千古,已占西轩度十春。时止时行皆有命,先生不是打乖人。
其一,言邵雍安贫乐道,虽混处尘俗,但至德之容使乡里之人皆知敬畏。可见,程颢注重道德修养,称颂先生不为俗子,经营圣贤事业,表达了邵雍崇尚颜回之乐的圣人精神境界。颈联“客求墨妙多携卷,天为诗豪剩借春”,着墨叙写邵雍书法之妙,诗酒之豪,赞赏先生个人才学。
其二,程颢以淡泊名利的先贤,巢父、许由、伊尹、曾参以喻邵雍,意在表明邵雍非自己所说“打乖人”,而是尚 “德”之人。颈、尾两联,作者用“经世千古”、“时行时止”等诗句,概括了邵雍平生经纶于圣贤事业,但心志难遂的窘困处境。邵雍谈到这首和诗时也说:“唯明道知先生为深,故先君之葬,不肖请志其墓焉。”(黎靖德《朱子语类》)
三.表经世之心
熙宁五年(1075年),程颢罢归,回到洛阳后,一心讲学。熙宁七年,“程颢居洛,‘岁余得监西京洛河竹木务’”。(同上书第635页,《程氏文集?卷第十一》)此时,吕公著、司马光等都罢官闲居洛阳,与程?、程颢、程颐来往密切,经常在一起饮酒咏诗,议论时政,批评王安石新法及其新学。[3]其间,程颢与吕公著之间关系密切,相互酬唱。
熙宁十年(1077年)春,吕公著被起用于河阳,任刺史。河南府尹贾昌衡同司马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