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班固赋学观尚雅与尚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班固赋学观尚雅与尚奇

试论班固赋学观“尚雅”与“尚奇”   作者简介:王啸晨(1986―),女,黑龙江省鸡西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学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摘要:作为东汉的赋学家,班固的赋学思想和辞赋创作为汉赋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征程,所以对于班固赋学观的研究是赋学研究者不可逾越的。班固的赋学观充斥着崇尚儒学的雅正之论和追求闳博的奇丽之风两种倾向。笔者结合班固的主要赋作,试探求“尚雅”与“尚奇”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审美倾向在班固赋学观体系之下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班固 赋学观 “尚雅” “尚奇”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汉代不仅涌现出数量众多的优秀赋篇,同时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赋学思想体系,所以汉赋成为后世难以为继的汉代文学代表。作为东汉著名的赋学家,班固的赋作丰富,留有《两都赋》、《???通赋》、《答宾戏》等篇,为“汉赋四大家”之一。在汉赋创作和研读过程中,班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赋学观。本文将其中的“尚雅”与“尚奇”美学倾向作为研究重点,在阐述之余试揭示其内在的关联性。   一、班固赋学观“尚雅”思想的表现与辞赋创作中的“温雅”基调   班固对辞赋的认识集中体现在《两都赋序》和《汉书?艺文志》中,散见于《汉书》有关辞赋作家的传记里,论述深刻而丰富,并提出很多独到而成熟的观点,促进了汉赋的繁荣发展。   由于辞赋自身冗长而富于夸饰,加之辞赋乃至辞赋作者也被帝王视为掌中玩物,在西汉,这类文学常被讥讽为“淫靡”之作。然而班固却在《两都赋序》开篇提出“赋者,古诗之流也”[1]P22 的观点,凸显诗与赋的紧密关系,将辞赋与经学挂靠,试图将汉赋提升到“《雅》《颂》之亚”的地位。从表面看来,“赋者,古诗之流”所指是辞赋的渊源,但其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提升了赋的文化地位,一方面能够使汉赋这种主流文学在经学化的儒家文学领域占得一席之位;另一方面,有利于汉赋从早期如同“倡优博弈”的“?戏”俗文学向雅文学转变。这是班固赋学观较为隐晦但最为根本的“尚雅”体现。   班固受正统观念的影响,其辞赋具有雅正的风格。《两都赋》、《幽通赋》、《答宾戏》虽然在内容、体式等方面各不相同,但由于其核心思想和感情基调都没有偏离儒家规范,在风格上都充满了“温雅”的基调。其一表现为能够把握好辞赋艺术表现的尺度,做到“文丽而不淫”。在班固以前,以扬马为代表的西汉辞赋家都热衷于散体大赋,这种散体大赋在艺术风格上倾向于靡丽。班固不赞同这种“侈丽闳衍之词”,但也没有完全排斥文丽,他曾赞扬过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2]P3515 辞采雅美。《两都赋》在描绘西京与东都时都能据实描绘,但也不乏铺张夸饰之辞,呈现出一种“弘丽”之美。如《西都赋》中有关富饶物产和宫室盛况的描写,扬扬洒洒百十字,极尽其状物之能来铺陈,与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在风格上虽有异曲同工之处,但班固却做到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3] P609 夸饰能够以现实为依据,而且不违背情理,真正做到夸饰与真实的统一,虽有溢美之辞,绝非无稽之谈。刘勰评价“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3] P135 也正是此意。   其二是能掌握情感表达的度,做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幽通赋》和《答宾戏》皆是班固的失志之作,都能以一种温柔典雅的方式感概命途多舛和仕途失意。据《汉书?叙传》记载班固“弱冠而孤,作《幽通》之赋,以致命遂志。”[2] P4213 班彪的去世对于班固而言,除去丧父之痛,还意味着他与朝廷和社会的往来被断截,这对尚未入仕但抱负远大的青年班固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他自视孤单力薄,地位卑贱,担心祖业毁于自己手中;又感叹人生苦短,世事多变,福祸无常……班固内心的哀痛可见一斑。但他并没有不顾一切地宣泄自己的悲哀与不幸,也没有对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合理提出质疑,甚至丝毫怨恨情绪都没有被人觉察,而是假借历史人物的际遇来委婉表达,并对未来报以希望。这种顺天安命的思想从根本上却合乎儒家温良恭谦的道德准则,符合儒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诗教标准。对于另一篇赋作《答宾戏》的创作背景,班固自己在《汉书?叙传》中说:“永平中为郎,典校秘书,专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或讥以无功。又感东方朔、扬雄自谕以不遭苏、张、范、蔡之时,曾不折之以正道,明君子之所守,故聊复应焉。”[2] P4225 班固时值四十上下,但仕途并不顺利,曾因官职小而遭歧视。而面对现实的残酷和人世的险恶,班固并没有像司马迁那样申诉与抗争,也没有扬雄那样直言,转而通过历史人物对功名利禄的不同态度表明自身的功名观,通篇散发出“温雅”的基调。从这两篇赋可见,班固心中虽然有哀怨,也有不满和失望,但是他能够尊崇儒家的“温柔敦厚”,把这些情感理智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