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域下《转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批评视域下《转折》

生态批评视域下《转折》   摘 要:从生态批评视角详细解读威廉?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名诗《转折》,诠释文本字里行间所蕴含的自然哲学和生态主题,揭示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切关注和美好憧憬,警醒人类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关键词:威廉?华兹华斯;《转折》;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127-02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英国有名的桂冠诗人,英国湖畔诗人代表人物之一,被公认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思潮的主要奠基人。他的诸多诗歌被列为英国诗歌和世界文学的精华。《转折》是华兹华斯的一篇浪漫主义名诗,全篇采用歌谣的写作形式,有八个联锁押韵的四行诗节组成,旨在折射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   国内外学者对华兹华斯的研究由来已久。英国杰出诗人、评论家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和马修?阿诺德,英国著名评论家威廉?哈兹里特和查尔斯?兰姆,以及英国天才诗人约翰?济慈等都对华兹华斯其人和其作品做了高度评价。20世纪以来,众多评论家从不同理论视角解读华兹华斯的作品,比如耶鲁学派,新历史主义批评,社会学评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生态批评等。在中国,也有很多学者从多个视域探析华兹华斯和他的诗歌作品,研究视域包括了主题研究,文化解读,女权主义,美学阐释等。在众多评论研究中,华兹华斯的自然哲学最受我国学者青睐和重视。将关键词“华兹华斯”输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得到的搜索结果中有60%是关于华兹华斯的自然哲学或类似主题,其中,广西师范大学朱文宣(2006),北京交通大学王颖思(2007),河南大学王书艳(2008),苏州大学张莹(2009)等7篇学位论文侧重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华兹华斯的诗歌名篇。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国内外已有不少研究解析华兹华斯诗歌代表作品中的生态观,但是目前为止,专门针对华兹华斯《转折》这一首诗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生态视角解读《转折》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将重点探析《转折》这首诗的生态主题和生态精神,阐释该诗回归自然的观点。   “兴起于20世纪末的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是考察文学文本和上下文语境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手段。”[1]自然书写和生态批评的兴起表达了人类那种消除自身对自然破坏性影响的迫切需求,表现了作家和学者们对地球命运和地球生物命运的深切关注。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的统一是现代文学艺术正在致力实现的目标。   华兹华斯总是被人们冠以这样的称谓:自然诗人,人类生态学的先驱,浪漫主义生态学的奠基人。在诗歌《转折》中,诗人华兹华斯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把自然看作是动态的生命,视其为世界万物的向导和灵魂;诗人通过诗歌间接隐晦地谴责人类中心主义。王诺在《欧美生态文学》(国内第一部欧美生态文学研究专著)一书中这样阐述“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等同于“人类沙文主义”,它宣扬人类是万物的统治者,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是所有生物的主宰,它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文化和意识”中[2]。 诗人在《转折》中暗示人类的危机和悲剧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和人类中心主义文明,他号召人们回归自然,提倡人们以欣赏和交际的姿态来对待自然。   在诗歌第一节:   “起来!朋友,把书本丢掉,   当心会驼背弯腰;   起来!朋友,且开颜欢笑,   凭什么自寻苦恼?”(1-4)   华兹华斯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学院派、学究式教育和道德说教的强烈不满以及他对死板僵化、沉闷乏味的科学艺术知识的极度厌恶。他竭力劝说他的朋友马修不要只是一味埋首苦读现代道德哲学书籍,要“把书本丢掉”,因为那些书代表以人类为中心的文明、开启工业化的文明。“把书本丢掉”意味着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有学者这样评论:“这是感性对理性的挑战,自然对文化的挑战。诗人劝说他的朋友放下书本,亲近大自然,这体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新思维”[3]。   在接下来的诗节中,诗人谈道:明媚亮丽的阳光令人清爽愉悦,而书本却枯燥乏味,带给人们的只是无尽的冲突、累人的工作、忧虑和烦恼。诗人邀请他的朋友到户外探幽,建议他多听听红雀和画眉那甜美欢快的鸣唱,因为他认为这样的歌声比任何一本书都更含有人生的智慧。这体现在诗句:“听他唱得多美!我敢说这歌声饱含智慧。”(9-10)诗人很是享受这样的歌声,觉得这样的歌声可以让人类深受启蒙。在诗人的眼里,比起书来,阳光、红雀、画眉、树林以及自然万物才是人类更好的启蒙者。由此,他在诗中顿悟“来吧,来瞻仰万象的光辉/让自然做你的师长”(15-16)。这两行是该诗的主旨和升华。   在第五诗节中,诗人把大自然比作母亲,用“她”来指代自然。他认为,大自然的“宝藏丰饶齐备”(17),在人们受书籍和无尽欲望困扰时,她可以净化人类的心灵,或者以宗教的方式来说,大自然可以像上帝一般赐福人类。在华兹华斯看来,“大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