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位检察官智与勇
一位检察官智与勇 也许正应了那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发”。 1983年,立志学医的高中生张智毅因近视600度,无奈地选择了复旦大学法律专业;1987年,向往从事律师职业,在法庭上以雄辩维护正义的大学毕业生张智毅,偏偏被分配到检察机关成了一名在法庭外默默无闻的反贪局侦查员。 没想到“无意插柳柳成荫”。 两年后,出色的张智毅便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1997年任院反贪局侦查一科科长,2001年任院反贪局副局长,2004年被评为上海市检察标兵,并在同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不过,切莫以为这一切“得来全不费功夫”。17年来,没能成为“白衣天使”的他,为了清除腐蚀党和政府肌体的病痈毒瘤,教育挽救误入歧途的党员干部,已然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医生”,并为之付出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如今,当年那个高中生脸上的顽皮与天真,早已被坚毅与成熟所替代,而他的性格、心理又经历了怎样一番磨砺?! 功夫在案外 说来也可笑,最先让张智毅对侦查工作感兴趣的,不是它所具有的挑战性与成就感,而是一位老侦查员审讯时的架势。其实,那位老侦查员当时也不过30来岁,且个头矮小,可是,面对一名50多岁,老于世故的犯罪嫌疑人,他驾驭场面,控制气氛之游刃有余,让张智毅钦羡不已:真是有腔调!然而,当他真正开始接触侦查工作,才发现那“腔调”不是摆出来的,更非一日之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于是,走出校门的张智毅投入了对另一种知识――查办贪污贿赂案件所需的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当时带教他的那位女侦查员是财务出身,跟着她,张智毅学成了一手绝不亚于专业会计的查账本事,纷繁复杂的款项往来,令人眼花缭乱的转账过程,他不仅能弄清来龙去脉,更能看出其中的“猫腻”所在。去年,张智毅负责查处一起局级干部涉嫌贪污案,该案时间跨度长、案发单位管理混乱,几千万元国有资产形成的“账外资金”中,每一笔的流转都经过三、四个以上的单位或环节,十余个犯罪疑点在调查过程中交替凸现,对其中每一个疑点的调查难度都不亚于初查一个新线索,犯罪嫌疑人更是傲慢地扬言:要想查我的账目,不跑遍大半个中国休想弄清! 可张智毅带领的办案组,克服了异地办案带来的各种困难,经过30余天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形成60多本案卷,不仅查明了账目,收集了证据,更将案发单位都不知道的流失在外的国有资产也一并查清,令他们深为叹服和感激。 说起查账,张智毅毫不掩饰他的自豪“我从小数学不错,女儿的奥数现在还由我辅导呢!”然而,与形形色色的对手过招,需要的又岂止是数学好? 九十年代初期,证券从业人员中的经济犯罪开始初露端倪。对证券知识ABC都一无所知的张智毅不仅从书本和证券公司了解相关知识,还与同事来到外滩的证券交易所门口,挤在“黄牛”堆里听,混在股民中间学,就这样,办理了沪上第一起以挪用公款定性的证券从业人员案件。 以后,他在办案中还曾接触过期货、金融、拍卖、外贸等行当,每一个陌生的领域,都被他看作一门新课程,认真学习,力求入门。今年,他在办案中遇到了一名海外归来又自视颇高的行贿人,刚接触时,行贿人不要说如实交代问题,根本就不把检察官放在眼里。张智毅知道,眼下,不宜强攻,只能智取,转变他的看法,取得他的信任是关键,于是,他暂时撇下案情,就行贿人感兴趣的宗教、哲学、人生等话题聊了起来。整整两天时间,这名行贿人从轻视到敬重,最终叹服地对张智毅说:“我们是对手,但我尊重你!”其实,张智毅未必什么都懂,但见缝插针地学,不断地汲取和积累,却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智慧源于投入 说到办案风格,张智毅评价自己只有两个字“无形”。 他的同事也这样认同“他没有固定的风格,一会儿像在打太极,以柔克刚;一会儿又像猛虎下山,势不可挡;有时又像在玩魔术,变幻无常。”也许“大象无形,大音稀声”?但有一点却是贯穿于张智毅办案始终的,那就是,以智取胜。那年办理陈宝叶受贿案,张智毅设计的一出“捉放曹”,至今被该院反贪局视为“经典”之作。 那是1997年下半年,二分院接到举报称,时任市物资(集团)总公司副总裁的陈宝叶在1993年至1994年间,利用职务便利,通过下属的上海机电产品贸易中心(简称机电贸中),在未办理任何手续的情况下,先后将1300万元资金出借给由港商李某任董事长的香港凯明有限公司(简称凯明公司)。现在李下落不明,1300万元如泥牛入海! 张智毅带领的办案组将李某的帮办曹某作为办案的突破口。一番艰苦的较量,到案后的曹终于如实交代了李某通过其行贿陈宝叶的事实。可曹某只是个转手的中间人,真正的行贿人是港商李某。 1998年10月,时任侦查一科科长的张智毅与院反贪局领导赴港查找李的下落。可到了香港才发现,李某在半山的豪宅早已易主;在中环的公司铁将军把门,透过玻璃门,可以看到地上一大堆无人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