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民工司令攻坚战
农民工司令攻坚战 有农民工说他像家长、父亲,但是也有人在网上说他的公司比黑砖窑还黑。争议中的农民工司令,怎样应对失业大潮带来的攻坚战? 2009年3月5日的人民大会堂门外。距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还有半个小时,全国人大代表、被誉为“农民工司令”的张全收一出现在广场上,立即成为媒体追逐的热门人物。张全收是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的老板,做的是“卖人”的生意――把农民工介绍到企业。 这是一个注定被人关注的人物。有农民工说他像家长、父亲,但是也有人在网上说他的公司比黑砖窑还黑。从贫苦的农村少年,到拥有十多家工厂的老板,对于张全收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 然而自2008年以来,在农民工失业大潮的席卷之下,曾一度红火的劳务派遣公司正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张全收的处境不仅反映了当前整个劳务派遣行业的经营困境,也与更多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息息相关。 不再“全收” “同志们好!”张全收对着扩音器大喝一声。 “老板好!”近1500名青年男女马上齐声回应。 “蹲下!” 面前的团体方阵立刻整齐地蹲下去了。 “怎么样?”张全收转身对一家来自海南的台资鞋厂的招工人员说,“我们的工人都很好用,包你们满意。” 为了彰显他带出的“兵”比较听话、团结、勤奋,张全收今年的培训更加严格。张全收是深圳全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的董事长,外号“农民工司令”,但他此刻并不为眼前的“兵强马壮”而自豪。他心里着急的是,尽快把这些人从公司派出去,越快越好。 往年此时,他的全顺公司就业基地拥“兵”万人,许多企业老板都会亲自到公司要人。一批批打工仔、打工妹从河南、安徽、山东南下,在深圳全顺公司住上三两天,随后被批量分派到珠江三角洲等地的各个工厂里。忙完工厂的订单后,他们将再次回到全顺公司。偶尔没活干的几天,张全收管他们吃住,每人每天还发25块钱,直到将他们派往下一个工厂。然而,今年情况发生逆转,许多企业用工量减少,张全收感到处境艰难。 “从农历正月初三开始,我每天至少跑七八个工厂去推销我的农民工,每天东奔西跑,嘴上都起了泡。”张全收说。眼下,在这个就业基地滞留的农民工越来越多,2009年春节过后将近一个月时间里,全顺公司共送出去近4000人,这仅是去年同期水平的1/3。 “原来跟我们合作的有上百家企业,经常合作的也有二三十家,到今年只剩下十家左右。”张全收介绍说,现在滞留在全顺公司的农民工约有2000人,“每天还有800~1000人往这里来”。 “我控制了一下,不然来的还要比这多3倍。”张全收说。早在年前,他就跟公司员工打招呼,男工、年纪大一点的员工最好到5月份再来。现在到全顺公司的大多是十八九岁的女工,她们往往更受工厂欢迎。 公司创办多年来,张全收对前来求职的农民工从来都是来者不拒,“我全收”是他的口头语。现在,他也不敢“全收”了。这么多人在他这里吃住,每天光吃的就要花掉3万元。此外随着深圳最低工资标准的调高,每人每天的补贴也涨到了40元钱。 “3000~5000人我还能撑得住,但是再增加下去,我就顶不住了!”张全收说。 从农民工到司令 张全收的辉煌,同样是从打工开始。上世纪80年代,出身河南省上蔡县一个贫苦农村家庭的他炸过爆米花,卖过冰棒,开过饭店,跑过运输,搞过建筑,修过铁路,对农民工的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2002年,已经到深圳5年的张全收有了点积蓄,便跟人一起办了个加工厂,帮周围的大厂子做加工。 一次,张全收的一个朋友打电话给他,说自己的厂子赶工,时间太紧张了,问张全收能不能把工人借给他们用。 这次合作很顺利,也让张全收打开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他开始四处奔波,联系需要招工的厂子,发现当时的深圳平湖区还有不少工厂愿意用这种“租工人”的方式用工。于是,张全收成立了全顺人力资源公司,专门给工厂招人。 2004年,珠三角地区爆发了严重的“民工荒”,给了张全收绝佳的发展时机。这一年,他的公司形势大好,工人数量由几百人、几千人一下攀升到了上万人。 为了更好地组织农民工,张全收让弟弟张来收专门驻点河南。他们甚至开通了河南到深圳平湖的直达大巴,一车一车的河南人,就这样被拉到张全收的公司所在地――深圳市平湖镇大草浦一路27号,然后再从这里派到各地工厂。 张全收不再免费推销工人。全顺的主要业务就是将这些工人组织起来,哪个厂要人,就“打包”过去,这个厂干完了,就调到另一个厂。要是碰到没活干,工人就免费吃住在他租的两个培训基地,照拿工资,将工人“库存”起来。厂方需要张全收的人,则必须为此支付工资之外的管理费。张全收赚的就是这种管理费和部分加班费。这种操作方式后来被专门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于建嵘称为“全顺模式”。 用全顺的工人,工厂不用管人,淡季还能“退人”,客户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