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谢的开题
柑橘不同种类VC代谢的差异及相关酶活性的分析 学生:谢金霞 学号:07305110045 导师:李国怀 刘永忠 报告主要内容 课题提出 研究进展 研究材料和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实验进度安排和预期成果 实验进展和部分结果 一、课题提出 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即维生素C(Vc),在生物体中具有重要的代谢功能和抗氧化作用。 人类不能合成自身Vc,其Vc主要来自于日常食用的蔬菜和水果 柑橘是世界上主要果树之一,其果实及其加工品被广泛食用,是人类获得Vc的重要果品来源。 但是柑橘不同种类之间Vc含量的差异很大(如橘类30mg/100ml,橙类50mg/100 ml)。为什么存在差异?如何提高柑橘果实的Vc含量从而提升柑橘的经济价值?目前还没有具体的研究报道。 本研究以纽荷尔、温州蜜柑和柚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测定在果实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果皮和果肉Vc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初步探究出柑橘Vc代谢的规律和Vc含量差异很大的原因,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二、研究进展 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即维生素C(Vc),在生物体中具有重要的代谢功能和抗氧化作用。是人类和动物维持生长、繁殖和保证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1. 参与神经递质、脂类和胶原质的代谢; 2. 促进人体对铁和锌的吸收; 3. 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 4. 预防病毒和细菌的感染; 5. 增强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延长人类寿命。 在植物体中,抗坏血酸也是植物体自身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在植物的抗氧化作用、光合作用以及生长发育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 1 在植物抗氧化系统中的作用 植物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一定浓度的ROS是植物正常的生理过程中必需的,但ROS生成过多会造成细胞损伤,引起植物未成熟衰老和死亡。抗坏血酸具备直接清除植物体内包括单线态氧、超氧阴离子及羟自由基在内的活性氧(Padh, 1990)等功能。 2 抗坏血酸在光合作用和光保护中的作用 Yabuta et al(2002)证实光系统Ⅰ中氧的光还原所形成的过氧化氢可以通过抗坏血酸过氧化酶(ascorbate peroxidase, APX)清除; Smirnoff证实(2000)同时抗坏血酸氧化产物单脱氢抗坏血酸(MDHA)可作为光系统Ⅰ的直接电子受体; 3 抗坏血酸在植物细胞分裂、细胞壁代谢和细胞膨大中的作用 Kato and Esaka(1999), Pignocchi et al., (2003)研究指出抗坏血酸和抗坏血酸氧化酶(ascorbate oxidase, AO)与细胞膨大和分裂有着密切的联系; Potters等(2000)对烟草悬浮培养细胞的研究表明,AsA和DHA 可对细胞分裂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对拟南芥突变体(Veljovic-Jovanovic et al., 2001)和转基因烟草细胞(Tabata et al., 2001)的研究发现,内源抗坏血酸的降低可导致植株嫩枝生长速率降低和细胞的分裂及生长受抑制。Pastori等(2003)的研究表明,叶片抗坏血酸含量可以通过植物激素介导来调节植株生长。 植物Vc合成代谢途径近几年取得突破 1954年, Isherwood提出植物中存在类似于动物的抗坏血酸代谢途径。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Conklin和Last从拟南芥突变体中分离到抗坏血酸缺陷型。 1998 年,Wheeler 等提出了植物抗坏血酸生物合成的甘露糖/L-半乳糖途径。 Agius 等(2003)、Wolucka 等(2003)、Lorence 等(2004)相继证实和提出了植物抗坏血酸生物合成的半乳糖醛酸途径、 古洛糖途径及肌醇途径。 Vc的代谢途径基本明了 Vc合成和代谢调控研究在模式植物上取得进展 目前在番茄和拟南芥菜方面影响Vc代谢相关基因已经得到克隆(邹礼平,2005;Ishikawa等,2006;Davey等,2006)。 近来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细胞Vc含量Vc合成速率,以及运输卸载因素的影响,而且与Vc再生循环过程相关 (May and Asard, 2004)。 再合成和循环代谢方面,目前主要集中在L-半乳糖酸-1,4-内酯脱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氧化酶,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等5种酶及其基因表达方面(Chen等,2003;安华明,2004;Davey等,2006 )。 三、研究材料和研究内容 研究材料:国庆一号温州蜜柑;纽荷尔脐橙;农家柚 研究内容: 不同果实果实发育过程不同时期不同类型Vc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