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氮素营养与氮肥
必需营养元素的判断标准
植物必需矿质养分
养分向根系迁移方式
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最小养分率
植物根系的生长与养分有效性; 植物矿质营养学说
养分归还学说
最小养分率
因子综合律
报酬递减律
我国农田土壤缺素发生规律(时间)
施肥量的计算方法
举例说明土壤条件与养分有效性;缺氮;缺氮;植株缺氮的症状;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第一节 植物氮素营养;1)、不同作物种类含量不同 豆科植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氮量也高。按干重计,大豆含氮2.25%,紫云英含氮2.25%;而禾本科作物一般含氮量较低,大多在1%左右。同为禾本科作物,小麦小麦水稻
2)、作物不同器官含量不同 一般,幼嫩器官和种子中含氮量较高,而茎杆含量较低,尤其是老熟的茎杆含量更低。如小麦子粒含氮量为2.0%-2.5%,而茎杆仅为0.5%左右;豆科作物子粒含氮量为4.5%-5%,而茎杆仅为1.4%。;3)、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含量不同 在各生育期中,作物体内氮素的分布在不断变化。在营养生长阶段,氮素大多集中在茎叶等幼嫩器官,当转入生殖生长时,茎叶中的氮素就基本向子粒、果实、块根或块茎等储藏器官转移;成熟时,大约有70%的氮素已转入种子、果实、块根或块茎等储藏器官。
如水稻,分蘖期含量高于苗期,通常在分蘖盛期含量达到最高峰,其后。随生育期推移而逐渐下降。;作物体内氮素的含量和分布,明显受施氮水平和施氮时期的影响 随施氮量增加,作物各器官中氮的含量均有明显提高。通常是营养器官的含量变化大,生殖器官则变动小,但生长后期施用氮肥,则表现为生殖器官中的含氮量明显上升。;1、蛋白质的重要组分(蛋白质中平均含氮16%-18%)
2、核酸和核蛋白质的成分
3、叶绿素的组分元素
4、许多酶的组分(酶本身就是蛋白质)
氮还是一些维生素的组分,而生物碱和植物激素也都含有氮。
总之,氮对植物生命活动以及作物产量和品质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施用氮肥是获得作物高产的有效措施。;表3-1供氮状况对马铃薯伤流液中细胞分裂素的影响(Sattelmacher等,1978);氮素的吸收与利用;二)各种形态氮素的吸收利用;还原力;4-6um, 2-3um, 50-200, 40% in V;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ght and dark reaction;;酶的存在部位;钼是这个反应中所必需的一个营养元素,它是一个还原中心。因此,在缺钼的植物,或用钼的类似物 tungstate (WO3-),替代反应中心的钼,处理植物,植物的硝酸还原能力会显著下降。 tungstate 常常被用做NR酶活性抑制剂。
;NR的调节;表2-3从9:00到18:00光照期间叶片中硝态氮含量随时间的变化;NR的控制;由上述结果必然得出:硝酸还原酶活性受光合作用调节;2.氨(NH3)的同化;氨基转移作用;酰胺在植物体内的作用;三)NH4-N和NO3-N的营养特点;;Observation 1:
Plant Growth under Nitrate- and Ammonium-Nutrition;NH4+-N
(5 mM);;表3-6植物在不同氮源下生长量的比较;四、植物的氮素缺乏与过剩;左为正常的秋季苹果叶;右为缺氮的苹果叶;;梨树缺氮;亮黄、紫色或红色叶片;小麦缺氮:缺少分蘖、茎变细,发红;叶片淡绿色,老叶黄化,早死脱落。;大麦缺氮:类似于小麦。缺少分蘖,茎变细,基部发红;叶片淡绿,老叶黄化,死亡,脱落。;蒜缺氮、磷:右为缺氮,生长矮小、瘦弱、叶片淡绿,叶点死亡;
左为缺磷:生长缓慢、矮小,叶片暗绿、叶点死亡。;缺氮;缺氮;小麦地块由于施肥不匀造成的缺氮现象;氮素过多; ;复习思考题;土壤肥料学通论;第五讲 氮素营养与氮肥;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自然界是奇妙无穷的。
研究自然界是兴趣盎然的;复习思考题;三)、土壤中氮的转化;表3-14 地壳中的氮素平衡(Werner,1980);第二节 土壤中的氮;中国每公顷施氮量图;二、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与形态;二)、土壤中氮的形态
水溶性 速效氮源 全氮的5%
1. 有机氮 水解性 缓效氮源 占50~70%
(98%) 非水解性 难利用 占30~50%
离子态 土壤溶液中
2. 无机氮 吸附态 土壤胶体吸附
(1~2%) 固定态 2:1型粘土矿物固定 ;三)、土壤中氮的转化;(一)有机态氮的矿化作用(氨化作用);3. 发生条件:各种条件下均可发生
最适条件:温度为20~30oC,
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60%,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