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个层面讨论隐喻
Metaphor 2006级2班 一组 汪胜男 李兴华 薄玉萍 杨翠华 刘彦茹 七组 尤美玲 张艳 孔令娜 李治翰 王波 四个层面上讨论隐喻 修辞学 语法隐喻 概念隐喻 隐喻的认知研究 修辞概念上的隐喻 修辞隐喻 塞尔谈隐喻 戴维森论隐喻 莱柯夫/约翰森谈隐喻 比喻 在修辞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比喻,其基本含义就是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它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 明喻 这种形式多带有比喻词,以“如”、“像”、“似”、“若”等连接本体和喻体。 借喻 借喻 在明喻、隐喻中,本体和喻体是同时存在的,而借喻是把比喻的事体借来,当作被比喻事物来说,而被比喻的事物在句中则不出现。借喻的喻体不能取代本体,只是相似而已。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这副对联在于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隐喻 隐喻 又称暗喻,即省去比喻词,隐去了比喻的形迹。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隐喻的形式却是相合的关系。 塞尔论隐喻 塞尔同意用“是”和“像”来区分隐喻和明喻,但不同意明喻是说明了的隐喻。 为隐喻提供了一个公式: 说者说S是P时意谓的是S是R。 塞尔其人 塞尔(Searle,John R.;1932~ ) 美国分析哲学家。曾在牛津大学受教于J.奥斯汀、P.斯特芬森等人,195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回美国任加州大学 伯克利分校 哲学教授。他以研究言语行为理论而闻名,认为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指号、词或语句,而是某种言语行为的完成。他把言语行为分为3种,即命题行为、以言行事的行为和以言取效的行为。著有《言语行为》等。 他所持的一个主要理由是:隐喻和明喻的真值条件经常是不同的 张三像只大猩猩可能是真的,张三是只大猩猩则一定是假的。这种论证依赖于真值条件意义理论,否则就不能成立。 戴维森 其人 美国语言哲学家。生于1917年3月6日。1939年在哈佛大学获文学士学位,194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7~197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哲学教授,1970~1976年任洛克菲勒大学哲学教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自然语言的语文学》(与哈曼合编,1970)、《决策论》(与叔佩斯、亚格尔合著,1974)、《语法的逻辑》(与哈曼合编,1975)。 戴维森在 1967年发表了《真理与意义》一文,把A.塔尔斯基的真理定义应用于意义理论,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影响很大。他的理论已经成为美国几个主要语言哲学流派的研究纲领之一。他认为,意义理论的任务不是改造自然语言,而是描述和理解自然语言,要为这种语言中的每一个句子给出语义的解释,同时还要能够描述和说明一个人具有什么知识才能掌握语言。 戴维森论隐喻 戴维森对塞尔的思路提出了强烈的异议。他在《隐喻意谓什么》一文中提出的主张和塞尔针锋相对:“隐喻的含义无非就是其所涉及的那些语词的最严格的字面上的解释”,“隐喻完全依赖于这些语词的通常含义。” 戴维森反复强调的主要论点是:隐喻和其他言说的差别是使用上的差别而不是意义有别 英国有个古诗人,John Donne,曾有这样的句子:our blood labours to beget spirits〔我们的血液辛勤劳作以孕育精神〕,现代人把这视作隐喻,但原作者其实是在直陈字面的意思。戴维森还用撒谎来说明这一点。同一个句子,意义不变,可以用来隐喻,也可以用来撒谎。 戴维森一方面区分语言和事实,另一方面则认为两者没有明确的界限。 很多论者都提到隐喻很难充分改述成一种字面表达,改述之际似乎总是失去了一点什么[10][10]。戴维森的解释是,一,隐喻让我们去注意的那些东西一般是没有界限的,二,这东西中大一半不是命题性的。戴维森把改述隐喻比作解释一幅图画、一个曲子,在这里,“语言不是适当的货币”〔867页〕。其实,戴维森的两点解释是一回事:正因为那不是命题性的,因此〔在语言层面上〕是没有限定的。 解释和改述并不是意在保持真值的符号转换。话语的内容,话语让我们注意的事情,大一半都不是命题性的,命题性的换算即使能始终保持真值不变,话语的意义仍然会被改变。诚如戴维森所言,解释一幅图画、一个曲子,语言不是适当的货币。然而,任何富有意蕴的事物,货币都不是适当的替代物,在折合为货币的时候,总有某种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