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理论思维与文化意涵 .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的理论思维与文化意涵

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七十六期 2 0 1 2 年 5 月 頁 6 7 ~ 1 0 5 臺 灣 大 學 文 學 院 南朝「踞食論議」所反映儒、佛交涉 的理論思維與文化意涵 紀 志 昌 摘 要 所謂「踞食」,為僧伽坐儀之一,亦即踞坐(伸腳坐)而食,是中國 在魏晉南北朝以來僧人進食時所採取的一種坐姿。本文要在從南朝士人鄭 道子與范泰對僧伽「踞食」現象的批判中,疏理其中歷程原委,並從儒、 佛交涉的角度,觀察二家論辯往覆的理論思維、詮釋觀點及所反映之文化 意涵。 踞式向來即為違禮不敬之姿,僧人踞食即衝擊到中土士人對傳統儀法 之接受慣性、觀感與禮教觀念,遂引發質疑與批評。名教論者往往藉由玄 學思維模式,如:「崇本」、「理一」、「得意」之說的運用,作為闡釋 聖人「因方弘教」、「隨俗制法」觀念的理論工具,其間僧人的應對則自 有維護戒律法理與僧伽自主之考量。研究發現,名教論者基於傳統之文化 情境,對僧伽踞食之法理多所誤解;唯相關論議的目的,究非以「儒」統 「佛」,而是引導出雙方共同都能接受的作法,即以「結跏趺坐」作為二 方於坐儀上的調和折衷之道。 關鍵詞:南朝 儒佛交涉 名教 踞食 玄學 結跏趺坐 100.8.12 收稿,101.3.7 通過刊登。 本文為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 -2410-H-110-072-MY2 )之部分研究成果,承蒙 兩位審查人賜正,謹此致謝。 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68 臺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一、前論:踞食論議之原委始末 (一)議論過程概述 相關文獻,最早著錄於劉宋‧陸澄《法論目錄》,集中在第七帙,分別是: 與禪師書論踞食 鄭道子。 與王司徒諸人書論據(踞)食 范伯倫。釋慧義答,范重答。 與道生慧觀二法師書 范伯倫。 論據食表并詔四首 范伯倫。1 與目錄對應之實際內文並見《弘明集》,雖然文獻資料有限,卻仍可鉤稽當時 論爭之原委。此中反僧人踞食的主要士人代表是鄭鮮之(字道子,364-427 )與 范泰(字伯倫,355-428 ),他們與佛教的淵源值得注意,范泰無疑是大法的檀 越,與他論爭的對象即是他素來所供養的僧人釋慧義,《高僧傳》: 宋永初元年,車騎范泰立祇洹寺,以義德為物宗,固請經始。義以 泰清信之至,因為指授儀則,時人以義方身子,泰比須達。故祇洹 之稱,厥號存焉。後西域名僧多投止此寺,或傳譯經典,或訓授禪 法。2 祇洹寺之立,在劉宋武帝永初元年(420 ),由范泰施以成寺,並請慧義住持。 在時人眼中,多把慧義比作釋迦弟子中的第一智者――舍利弗多羅(身子), 則將范泰比作施捨祇洹精舍的大施主――須達多,此即為「祇洹」寺名之由, 慧義亦因此而常為其「指授儀則」、講經弘法。不過從某個角度來看,范泰檀 越建寺,並供養慧義,卻也成了他干涉僧團事務的潛在因素;3 而另一位反僧 1 引自梁 ‧釋僧佑,《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 年 11 月。蘇晉仁、蕭練 子點校本),卷第12 ,頁438 。 2 梁 ‧釋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10 月,湯用彤校注本),卷第7 , 義解四〈宋京師祇洹寺釋慧義〉,頁266 。 3 中古氏族多有以族產施以成寺之習,此雖亦為檀越,卻儼然為家族營寺,藉由「移 產入釋」以「借寺蔭產」,即以營寺作為保護家產的權宜手法,相關論述參張弓,《漢 唐佛寺文化史(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年 12 月),〈造設篇〉之 一「營造:檀主層群」,頁 191 、210 。按:筆者亦發現此種「家寺」雖改變為宗教 用途,但基於是其相關活動之襄贊者,亦儼然仍擁有在某些方面對寺院的主導權, 如范泰之子范晏後收回祇洹寺園地即為一例。 南朝「距食論議」所反映儒、佛交涉的理論思維與文化意涵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5323523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