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生厌学的心理学解读课件
学生厌学的心理学解读;;;;一、引言
当今学生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先看几个例子。
例1. 2011年5月9日,广东佛山市南海区里水中学的4名初一学生集体离家出走,目前只有一人回家。出走原因:不想读书;害怕周五学校向家长汇报学生学习成绩。
例3. 2011年5月14日,武汉一名12岁女生因厌学出逃,还自导自演了一出绑架案。当她从父亲那里敲诈得手3000元后,被警方在长沙带回。;例3. 2011年9月20日,海门五学生因厌学 相约南京打工离家出走 急坏家长。“我们是高二的,觉得老师偏心。”小思(化名)沮丧地告诉记者,跟他一起离家出走的,都是海门一家中学的高二学生,其中三个女生一个班,另外两个男生一个班,因为对老师一直有成见,觉得上学没啥意思,五个人便相约离家出走。
例4. 2012年3月12日,福安初三女学生小婷父母离异且均在外打工,小婷因学习成绩欠佳,有时会被奶奶讲几句,于是小婷留下一封信后辍学出外打工。经民警和学校寻找劝说,小婷回到学校上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学生普遍厌学,尤其是中学生;北京心理卫生协会2010年8月召开的心理学专家座谈会上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也表明:中学生厌学率高达20%;而教育部在江苏镇江研究结果显示:该市中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的占53.49%,高中生更为严重,达60.13%。可见,厌学已成为中学教育中存在的棘手问题。;二、学生厌学的心理结构;(一)关于厌学概念的界定
国内对厌学问题有初步研究,主要涉及厌学概念、厌学现状、厌学原因、厌学的形成过程等。
对于厌学概念的解释主要有情绪反应论(傅安球等,2002)、认知改变论(高利兵,2004)和行为模式论(杨平,2004)。
正是基于对厌学的不同理解,所以不同学者研究所得出的我国大中小学学生的厌学率就有很大的出入(刘长根,2009;孟四清等,2009)。 ;在国外,基本没有直接研讨“厌学”的资料,相关资料是关于“逃学”、“辍学”和“拒绝上学”的研究(陈新颖,2008)。
厌学主要是指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甚至厌恶、恐惧、逃避的心理状态及其在行为上的不良表现。;(二)学生厌学的心理结构
从上述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提出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从个体心理的角度,我们认为学生厌学的心理结构主要包括:
1.对学习的认知
2.对学习的体验
3.对学习行为的调控
;认知因素包括为什么学习,学什么,怎样学等内容,其中,对学习的观念(特别是学习目的)是最为重要的,它常常是产生学习体验的重要条件。
体验因素包括学习心向、学习愿望、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效能感、学习成就感等。这是学习的动力系统。
调控因素包括学习的意志力、执行力、自制力、反馈比照、灵活转向等。这是学习的控制系统。许多厌学学生的薄弱结构就在于此。;三、学生厌学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
(一)心理机制的内涵
个体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特点,这就是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学生的厌学行为到底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呢?这就可以从厌学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这一动态系统来进行考察。
而人的心理和行为总是与其环境、经历和已有的心理水平紧密相连的,所以考察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也要放开视野,从更多维度进行审视。;(二)学生厌学的心理学解读
1.习得性无助感不断增加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
这时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樊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比如,认为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智力不好。;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只有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才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
学生的学习属于认知的需要,归为自我实现需要范畴。;3.自我效能感逐渐降低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种理论认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性地进行那一活动。
自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