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立克次体病的诊断和治疗缩减版课件
流行病学 传染源:鼠类(褐家鼠、黑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东方田鼠等,亦为储存宿主。 传播途经:恙螨媒介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多为散发,夏秋季流行(每年5~10月),6~8月为高峰。 主要分布地区:日本、东南亚各国、西太平洋及印度洋等。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及东南沿海、台湾。 成虫 卵 幼虫 (寄生性) 鼠 蛹 稚虫 成虫 (地上杂草) 卵 幼虫 (寄生性) 鼠 蛹 稚 虫 第一代 第二代 (遗传、传染) 恙螨生活史 叮咬 我国恙虫病流行情况 发病机制 人 体 立克次体血症 重要脏器炎症 溃 疡 焦 痂 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 心肌炎、 肾损害、 脑膜脑炎、肺炎、出血 全身毒血症状 充血、皮疹 局部 立克次体 恙螨 焦痂脱落 入血 全身小血管炎 血管周围炎 鼠类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 病程第1周: 发热 39.5-40.5 ℃,伴剧烈头痛、表情淡漠,全身中毒症状。颜面潮红,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原发病灶处无痛性小丘疹 、水疱、中心坏死、出血、 溃疡 、焦痂形成。焦痂多见于腋窝、腹股沟、会阴及肛门周围,皮疹在病程4-6天出现,持续3-7天。 病程第2周: 神经系统,心肌炎表现,肺炎,广泛出血 病程第3周:症状消失,恢复健康 恙虫病——焦痂 恙虫病——焦痂 恙虫病——溃疡 云南玉溪4乡镇恙虫病调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正常或减少 血清学检查 OXk凝集试验 微量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 PCR快速检测 治疗 氯霉素(或四环素): 成人2g/d 儿童25~40mg/(kg·d) 4次分服 退热后剂量减半,再用7~10天 强力霉素:0.2g/d,连服5~7天 斑点热 斑点热是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所引起的立克次体病。 传染源为野生啮齿动物,传播媒介为蜱、螨和蚤。 该病的发病季节与蜱滋生高峰期有关,春夏季节。 感染病人主要以轻壮年为主。 临床表现以虫咬溃疡(初发病灶:焦痂)、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和皮疹为特征。 我国斑点热分布遍及全国。1984年版《Bergey‘s鉴定细菌手册》中收录了8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其中5种对人有致病性,近20年间,世界范围内发现新发斑点热10余种。 我国证实的斑点热 通过病原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血清学证实的斑点热有: 1.北亚蜱传斑点热North Asian tick typhus (R.sibirica) 2.黑龙江蜱传斑点热Far east tickborn spotted fever (R.heilongjiangii) 3.钮扣热Boutonneuse fever(R.conorii ) 4.立克次体痘Rickettsial pox(R.akari ) 5.非洲蜱咬热 African tick typhus(R.africa ) 6. Flinders岛蜱传斑点热 Flinders Island spotted fever(R.honei ) 斑点热临床表现 潜伏期3~6天。 常有头痛、全身酸痛、肌肉酸痛及食欲差等前驱症状。 体温迅速上升,病程第3~4天高达40℃。发热多呈弛张热型,偶有稽留不退者。高热持续约8~10天后逐渐正常。 多数患者于硬蜱叮咬部位出现初疮,表现为小的浸润块,其上盖以棕色痂皮,四周有红晕。常伴有局部引流淋巴结肿大。发病第4~5天患者全身出现红色椭圆形斑丘疹,大小不一,边缘清楚,压之退色,个别呈出血疹。 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少数严重患者常有循环衰竭、肾功能衰竭、严重贫血、低钠血症、水肿和昏迷。 斑点热实验室检查 外周白细胞多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轻微增加。 血清学诊断一般常用外-斐反应,OX19及OX2出现阳性可作补体结合试验微量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均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病原体分离可以确诊。 斑点热治疗 抗生素治疗:四环素和氯霉素有效。首次口服四环素25mg/kg或氯霉素50mg/kg。随后将同样剂量分每天3~4次口服。不能服药者可进行静脉注射。 早期治疗效果显著,1~2天退热。但若治疗不及时则发热会持续较长时间。 对严重病例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Q热是由贝纳氏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 目前已被列入生物战剂名录中。 Q热疫区已遍及全球各大洲几乎所有国家,是当前分布最广的人兽共患病之一。 该病主要通过蜱叮咬和气溶胶传播。人类Q热的传染源主要为感染家畜,特别是牛、羊。患病家畜的粪便、尿、奶等排出物以及血液、肉、皮毛都带有大量的病原体,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水利水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监控系统).pdf
- 2024年铜杆行业商业计划书.docx
- 【技能大赛】《食品安全与质量检测》赛项食品理化分析技能测试赛题.docx
- 2025年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带答案.docx VIP
- “三农”短视频青年用户乡村印象形成研究.pdf
- 2024年-2025年司法考试真题及复习资料解析.pdf VIP
- 高血压的管理与护理PPT.pptx VIP
- 2016款东风本田艾力绅ELYSION_汽车使用手册用户操作图解驾驶指南车主车辆说明书电子版.pdf
- 短视频运营实务教学课件.pptx
- nvidiasmbus邮箱接口smbpbi芯片手册dg 06034 v03.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