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仓坡附中校舍与联大师院教授宿舍.DOC

西仓坡附中校舍与联大师院教授宿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仓坡附中校舍与联大师院教授宿舍

西仓坡附中校舍与联大(师院)教授宿舍 1950届 胡大昕 在《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简讯》第20期上,孙传胜曾写过关于西仓坡(钱局街)附中的回忆并画了一个平面图;在《简讯》第22期上,江丕权又有文回忆了西仓坡联大教师宿舍,也绘有一个平面图。(按:以上两文分别发表于《校友通讯》第l、第12期)作为当时(44--50年)附中的学生和宿舍中的住户子弟,我也想就此作一些补充。 关于附中的校舍,我的记忆与孙传胜略有不同,根据我的印象也画出一张平面图(左图)以供参考。这些房舍都是旧式瓦顶建筑,其门窗都是木制有镂空花格的。H座最高大,前面有高于地面的石砌走廊与栏杆,正中间有四、五级台阶下到院里。楼下是礼堂,即会议与活动中心,每年的校庆日、恳亲会等在此举行仪式及演出,师生及家长们济济一堂,十分热闹;礼堂西端是木搭的舞台并有幕布。在这个台上,师生们共同演唱过《黄河大合唱》的片断、《在太行山上》、校歌等等,学生们还演出过话剧《杏花春雨江南》、《野玫瑰》等大大小小许多出。 E座也是有石砌基座的相当长大的建筑,北面向院子有宽大的台面,在44--46年间曾经有过几次校庆之类的活动就是所有人都面南而坐在院子里,把E座向北的石台面作为舞台,演出过话剧、歌舞,形同“露天剧场”。 E座楼上,我记得是图书馆。我曾、多次在那里借阅小说。但有的同学说那里是女生宿舍,也满有把握的。那么,大概是在不同时期两种用途都派过吧。楼下正中朝北的墙上曾挂着一口大钟。 F、C两座都是两层的建筑,木楼板、木楼梯、木隔断,楼上曾先后住过魏泽馨、常鸿恩、过九炎、周文煜、罗宗续、盛渊、常芷元、朱付卫、王文绪诸位老师。在I座平房中则住过王憨生、钱二新等老师。 写到这里,想到那时差不多每位师生都被取了个外号,五花八门、生动形象,但不带任何贬意或恶意。周文煜老师教语文课,操浓重的山东口音,在课堂上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那“鱼”和“熊掌”都拉着长音,高亢激越,别有韵味于是同学们背后都称周老师为“熊掌”。还有一位数学老师朱付卫,其口头语为“然后”,每讲完一步,必说“然后”,在讲下一步,他也有极浓重的地方口音,说“然后”其读音如“呀吼”,他的雅号也就成了“呀吼”。虽然不敢当面呼之,但却体现了师生间的亲切关系。如果今日各位老师知之,大概也不会责怪当年的学生们大不敬罢。 推开K座教室的南窗(木格子的),越窗而出的进入了联大教师宿舍,我和江丕权都这么干过,因为我们都曾住在这个宿舍里,当然这决不是唯一通道。在联大宿舍西北角有一口井,是与附中共用的,有小门通附中。 86年我到昆明出差并治病,曾与50届同学数人专程到附中原址来“怀旧”,可惜早已被其它单位改造作其它用途,面目全非,我们只能从西北角钱局街那个小门进去,在EFGH那个院里看了一番,还大体可以辨识。 关于西仓坡联大教师宿舍,江丕权在《简讯》22期上画的图与我的印象一致。那时这片宿舍中住的都是教授,江文所写的那些住户是第一批,大都在46年随三校返回北京、天津。我父亲胡毅因继续在昆明师院任教,于46年迁入。在46--50年间,第二批住户我记得的有蔡维藩(1、2号)、章耘夫(3、4)、胡毅(5、6)、罗 庸(7、8)、马名海(13、14)、许浈阳(17、18)、仉中方(21)、杨武之(22)、黄锦均(26),以上住宅号都是按江图所画。还有董庶、陈宗仁、吴乾就、杜增瑞、王中山、贾光涛等曾先后住在这里,但记不清住宅号了。 江文忆及当时教授们摆地摊等情况。在我们住的46--50其间,日常生活中印象最深的当首推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当时教授们与穷公务员们属同一类型的工薪阶层,每月发下薪水来就赶快去把钞票换成银元以保值。老夫子们及其家人也就不得不去跑银元黑市。那时昆明通用的银元一种是所谓“袁大头”,面值一元,上面有袁世凯的头像;另一种是“半开”,是云南所铸,相当于半个“袁大头:’(实际币值低于半个“袁大头”)。银元黑市之一我记得是在威远街财盛巷,银元贩子们提着大大小小装银元和钞票的口袋在人行道上转,与欲兑换者讨价还价,买卖双方都以各种方式鉴别银元之真伪,例如把银元碰响后捏在耳边听声音之类。为保证生活,教授们或其家人也就顾不得“清高”了,每月必须参加到这个热闹的市集中来,随着法币面值不断增大而后又成为金元券等等,这种兑换就越来越紧迫了。除了兑换银元外,还必需赶快买米,早上能买十斤米的钱到下午也许就只能买五斤了。我们班就曾经演过一个独幕话剧叫《米潮》,那是我第一次扮演话剧中的主要人物,与我同台演此戏的大概还有刘明、李方正,演的就是公务员教师们为抢购一点大米而闹得家里人仰马翻的故事。 教授们后来是否还有摆地摊卖东西的我不敢断言,但必需常常逛地摊买东西却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