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项伯说到秋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项伯说到秋天

从项伯说到秋天 周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安市 710062 提要:母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中小学语文老师,但是当下的中小学语文老师有没有能力承担这项功在千秋的责任?很多老师抱怨自己被应试教育的评价体制所束缚,可是他们是否有明白,自己正是给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的人?当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多年来不见成效,身处基础教育一线的老师们应当自觉地推动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 关键词:母语教育;考试;参考答案 某地一所省级示范性高中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结束,一位带过高三的语文老师给全年级老师上观摩交流课,讲课主题是“月考试卷评讲”。我作为实习生,有幸参与了这堂观摩课。 这位老师一开始就由孙武的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导入,将高一(18)班的月考成绩与兄弟班和全年级作比较,让人立即感觉到这是一位语文教学中的斫轮老手。接下来以她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展开了对试题的总结和拓展,在我这种“准老师”眼里相当精彩了,于是我做了详细的听课笔记。 但是,在她讲到文言文翻译时,我顿觉这堂课索然无味。这次考试很注重课本知识的积淀,出题人出了一道课内文言文翻译题。题目是“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下面给出了两个句子,一句是《荆轲刺秦王》里的“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4分,一句是《鸿门宴》里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6分。这位老师在ppt上展示了几个学生考试中翻译的句子,然后叫课上的学生给这些句子评分。 一个女生站起来了,有些羞怯,老师就叫她大点声。老师让她给第一个句子打分,她给了满分。话未落音,老师立即用一种很尖很怀疑的语气强调一遍,“满分?”女生羞得低下了头,——要知道阶梯教室里坐着的不仅是本班同学,还有包括年级主任在内的一大批老师。没来得及让我们看到鸦雀无声的情形,老师就说了,原来这位学生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翻译成了“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而准确答案应该是“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这位学生的错误是没有把定语后置的句式翻译出来。老师又让全班学生评分,有的迷茫了,大部分说给2分。老师又来一句,“2分?你也太狠了吧?扣一分就行了啊~”老师示意让站起来的女生坐下,我看到了她恍然大悟的表情。 讲到第二句的时候,老师直接让全班学生评分了。屏幕上学生是这样翻译的,“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赶到刘邦的军营,秘密地见了张良,详细地告诉他这件事,想叫张良跟自己一起离去。”我以为这应该达到了该校语文老师要求的“字字落实”标准吧,应该给满分吧。不料,几乎所有学生异口同声地给了4分,老师大加赞赏。一听,原来“具告以事”应该翻译成“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他”,该生没有翻译出状语后置的语法。 晕死,请问有谁看不懂“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详细地告诉他这件事”这两句话呢?有谁看了这两句话还不能明白古文原文的意思呢?谁要是敢说“不”,我就敢跟谁讲语法课!既然大家都能看懂,为什么一定要翻译出参考答案呢?为什么一定要一种固定的句式呢?我立刻悲愤了,立刻感觉,如果项伯看到语文老师们这样解读《鸿门宴》,大概会稍感欣慰吧,——至少比他更不明事理的人不胜枚举。 老师继续层层推进,条分缕析,我却全然没有了听课的心思。我想到了这次月考的另一道题。 下面是一首题为《门》的诗歌。请在横线上补写有关诗句。要求想象合理,与相关句子句式一致。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① ② 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我说:勤劳把贫困的门推开了, 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 ③ ④ 参考答案如下: 示例:①蝉鸣把夏天的门推开了②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③奋斗把失败的门推开了④理想把挫折的门推开了(每句1分,共4分。要求照顾到内容和句式) 结果,学生们的答案千奇百怪,老师们也适当地放宽了评分标准。但是,有些是不可原谅的。例如,“柳絮把夏天的门推开了”错了,理由是柳絮是春天的景物;“稻谷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错了,理由是夏天也有稻谷。 我就纳闷儿了,柳絮不是春末夏初时的典型景物吗?难道一定要等柳絮都没了才算夏天?稻谷不是秋天的典型景物吗?如果说稻谷不止在秋天有,那例句中的“花朵”不也不只在春天有吗?秋天太委屈了,好不容易有了收成,语文老师们却说稻谷不是秋天的。 再结合教学中遇到的其他种种情况,再回忆学生时代训练题目的情形,我发现,原来很多时候,不是学生太笨,而是老师作茧自缚,不肯接受学生个性的思维方式;不是学生没有创造力,而是老师固步自封,不肯鼓励学生超出老师的知识框架;不是语文难教,而是语文老师师心自用不肯尊重学生求知的规律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