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红岭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易名科技.DOC

广东红岭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易名科技.DOC

  1. 1、本文档共1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广东红岭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易名科技

PAGE 用心 爱心 专心 语文:2012全国各省市高考模拟试题全解全析 目录 安徽省安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 安徽省皖南2012届高三上学期联合测评考试语文 18 广东省红岭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语文试题 31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1—2012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42 黑龙江省哈三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 63 江苏省致远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 77 山东省微山一中2012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 87 浙江省余姚中学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 98 安徽省安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本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辨义 彭国华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流、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B、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 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D、《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答案】D。 2、下列关于“中庸”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中庸的”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走中间路线,把“中”理解为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是不正确的。 B、中庸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 C、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做事平庸,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D、中庸理念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发生错误的根源就是对“中庸”原意的误解。 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

文档评论(0)

jinchen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