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过人生的荆棘--弗里达·卡洛自画像研究-stepping through the thorns of life - research on frida carlo's self - portrait.docx

踏过人生的荆棘--弗里达·卡洛自画像研究-stepping through the thorns of life - research on frida carlo's self - portrait.docx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踏过人生的荆棘--弗里达·卡洛自画像研究-stepping through the thorns of life - research on frida carlo's self - portrait

踏过人生的荆棘——弗里达·卡洛自画像研究引言一、研究目的、背景与重要性自画像——艺术家绘画创作的一种特殊题材,是指艺术家为自己所作的画像。此种题材一直是西方美术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表现主题,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盛行于西方美术发展的长河中。文艺复兴时期自画像被称之为“镜中的肖像”。顾名思义----镜子成为画家自我认识的媒介,具有特殊的象征特质。画家通过观察镜中的肖像,复制到画布上。传统的自画像创作,与其他类型的艺术品一样,按照某种的套式系统构成,而这些套式仅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慢的变化着。被画者的姿势以及他们身边的附加物或物品都遵循着一定的套式,带有符号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物肖像是一种符号形态。1早期的艺术家往往被视为优秀卓越的个体,总是摆出一副近乎完美的姿态并以绅士或淑女的形象出现在画作里。所以1900年前的自画像,画中的人物往往比现实中的人物更为优雅,这是画家希望自己被社会大众接受的角色,他们希望社会给予肯定。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把这种行为描述为“自我表达”,是艺术家和被画者的共谋过程。2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中自画像一直沿袭这一套式发展,特定的人物、标志性的穿着打扮、极富个人特质的表情姿态,使观者一眼便能识别出画中是何其人。虽然画中人物和现实中人物的身份或许大相径庭,但这种套式的目的正是为了用特定的方式表现被画的人。3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打破了人们传统的观看方式,摄影拍成的照片迅速逼真的再现了肉眼所能看到的一切。正如乔治·弗朗西斯在1888年的一次演讲中呼吁的那样:应当系统的收集摄影照片,因为它们“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充分地描绘了我们的土地、房屋和生活方式。”4自此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是否摄影已经取代了绘画,成为新的表现方式?显然不能。摄影仅仅是再现了事物或人的表象特征,它所记录的图片未必就是真实的,而绘画却能跳出表象的束缚,揭露出事物内在的本质。正当人们热烈地讨论摄影如何改变了人们对于图像的观看方式时,画家的自画像已经在梵高、塞尚、毕加索等艺术家的作品中开辟出了一道超越传统再现的描绘方式,用自我的眼光,构建出另一个形象。这个形象也许比起生活中的自身形象更加贴近真实的自我。自画像对于艺术家而言,不仅是简单的将表象的“我”呈现在观者面前,还是艺术家通过生活经验构建下真实的“自我”表现。通过自我形象的再现与塑造,延伸出了艺术家所要传达的个人意识、宗教信仰、精神内涵等内容。作为艺术家特殊形式的自传,自画像记录了画家在创作的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自我境遇,以及画家画家本人最真实的内心感受。所以说自画像不仅具有艺术特有的表现功能,还具有自我剖析的功能。本文笔者所研究的二十世纪墨西哥著名女画家弗里达·卡洛就是一位以自画像而闻名于世的女性艺术家。作为拉丁美洲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家,弗里达·卡洛一生所创作的200余幅作品里,有近2/3是记录她人生痛苦历程的自画像。正是这些“自传式”的自画像,弗1【英】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62【英】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73【英】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74【英】彼得·伯克著杨豫译.《图像证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7里达·卡洛为她备受折磨的人生写下最真实的证词,不论是喜悦或是悲伤都是其人生最好的见证。弗里达藉由“痛苦”开始的绘画创作,再到通过绘画治疗“痛苦”,自画像中丰富的“视觉语言”推动了笔者试图深度研究其艺术创作的主要原因。进入20世纪以来,艺术家们逐渐将其作品的内在精神意涵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而作为艺术家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女性艺术家,弗里达的作品中无处不在渗透着女性意象。虽然她从未刻意的强调其身份的不同,但其一生坚持不懈的画自己,将身体、情感作为剖析的对象,以此表现出来的作品与那些时刻强调性别特征的女性主义艺术家又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弗里达的创作风格呈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了解了她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后再去看她的画,就不难发现长期处于精神崩溃边缘下绘画给予了她怎样的支撑力。绘画虽是无言的,但却能直入人的内心,达到治疗痛苦的功效。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曾提出过艺术创作与心理治疗的关系,认为人本身就有创作的需要,通过绘画以及极富创造性的自由表现活动,就能将潜意识里所压抑的情感宣泄出来,并且还可以从创作的活动中获得满足。一幅自画像,表面上看也许没有丰富的故事、磅礴的场景,但是其内容依旧是十分丰富的。探究画家在创作时的内心状态、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以及作品背后所隐喻的内涵对于研究者来说不仅全面的解读了画家的艺术,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艺术研究体系。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于弗里达·卡洛的研究尚不完善。笔者经调查搜集资料仅发现数量有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