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盐碱地改良制在滨海盐碱地改良中应用研究.docVIP

DS盐碱地改良制在滨海盐碱地改良中应用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DS盐碱地改良制在滨海盐碱地改良中应用研究

DS盐碱地改良制在滨海盐碱地改良中应用研究   摘要施用盐碱地改良剂结合种植不同植物,进行滨海盐碱荒地综合修复应用研究,结果表明:8年后试验基地Ⅰ土壤pH值由9.25下降到7.55,含盐量降低了77%;4年后试验基地Ⅱ土壤pH值降低了1.57个单位,含盐量下降了78%,土壤有机质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逐渐减缓。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在施用改良剂4年和8年都有明显增加趋势,0~20cm土壤颗粒组成发生由较大粒径向小粒径的明显变化,主要增加了1~100μm粒径的颗粒组成比例。   关键词改良剂;土壤pH值;含盐量;养分状况;土壤颗粒组成   中图分类号 S15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1-0219-02      盐碱地治理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面对土地资源匮乏和粮食短缺的双重压力,人类已有半个多世纪对盐碱地改造和治理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工程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修复等技术方面均具有很多成功的经验积累,同时在盐碱地水盐运移规律、土壤肥力质量、生物多样性等机理方面都有大量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投资成本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迄今没有发现一种有投资成本相对较低、适应范围广、可操作性强和时效性长等特点的成熟技术。   笔者选用了一种工业脱硫副产品通过加工生产的DS盐碱地改良剂,分别在浙江省慈溪市庵东镇的江南村和十塘江南选择试验基地,通过改良剂的施用,结合种植不同植物,进行滨海盐碱荒地综合修复应用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DS盐碱地改良剂选自宁波太极环保有限公司,是国家重点环境保护技术“DS-二氧化硫烟气治理技术”应用的副产品,是利用工业碱性固体废物经加工后再用于吸附工业烟气中硫、碳、氮元素氧化物的一种产品,制造方法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主要成分:硫含量12.75%,铁13.89%,氧化钙24.11%,氧化镁2.85%,铜0.23%,二氧化硅18.77%,铝1.98%。主要重金属元素砷含量29.79mg/kg,铬161.11 mg/kg,铅89.71mg/kg,镉未检出,分别低于国家农用污泥标准GB-4284规定限值。      1.2试验地概况   浙江省慈溪市慈溪市位于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区,所辖范围多属滨海盐碱地。四季气候分明,冬夏稍长,春秋略短。平均年日照时数2 038h,年日照百分率47%。年平均气温16.0℃,7月最高,平均28.2℃,1月最低,平均3.8℃。历史极端最高气温38.5℃,最低-9.3℃。年平均降雨量1 200mm左右。据有关资料记载,试验基地过去是盐仓,土壤中钾、钠含量很高,pH值在9.1~9.4,由于无法利用,长期搁置撂荒,植被主要是芦苇、碱蓬等少数几种盐生植物。   2002年7月,选择位于慈溪市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庵东镇江南村6 666.7m2滨海盐碱荒地作试验示范基地,位于东经121°12′22.3″~121°12′27.6″,北纬30°18′03.7″~30°18′06.0″,为试验基地Ⅰ。2005年2月,为进一步在大范围内应用和示范研究,承接了位于慈溪市十塘江南侧的10hm2滨海盐碱地改造工程与示范研究,位于东经121°13′25.3″~121°13′56.5″,北纬30°20′21.2″~30°20′27.8″,为试验基地Ⅱ。      1.3试验设计   分别在试验基地Ⅰ和Ⅱ改造区域内挖排水沟,土壤经深翻、平整,根据盐碱地的pH值及含盐量的初始检测值,按耕作层深度(0~20cm)土壤的10%~12%添加改良剂。试验基地Ⅰ共用了改良剂240t,平均施用量为360t/hm2,均匀地撒施在地表,然后悬耕3~4次,使表层20cm土与改良剂充分混合。适量浇水后约3个月,于2003年春按正常耕种方法进行种植。试验基地Ⅱ共用了改良剂3 000t,平均施用量为300t/hm2,撒施、悬耕充分混匀后经过20d的平衡,于当年5月按常规方法进行耕种。   试验基地Ⅰ使用该改良剂后,种植了海桐、冬青、蜀荟等十几个品种的花木,并留有667m2地专门根据季节每年种植蔬菜和农作物。试验基地Ⅱ在经过改良剂改造后,按工程要求比例种植了垂柳、木槿、臭椿、国槐、栾树、喜树、夹竹桃等十几个品种的绿化苗木,在绿化间距空地每年种植了西瓜、毛豆、萝卜、白菜等作物。      1.4采样与分析   每年分别在2个试验基地上采集0~20cm耕层土壤混合样品,风干后过40目筛。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总含盐量、速效氮磷养分含量。分析方法参考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2008年5月分别采集2个试验基地0~20cm耕层土壤混合样品,风干后过200目筛,进行土壤粒度分析,分析仪器为英国Malvern Instrumen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