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V来O格式产生及相关问题探讨
V来O格式产生及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 本文在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等语料库的基础上,详细地考察了从先秦至清末的近6万条语料,从“V+O+来”(前宾式)与“V+来+O”(后宾式)格式的区别出发,分析“V+O+来”(前宾式)表义范围缩小的情况,并得出结论:“V+来+O”格式是在“来”完成语法化和“V+O+来”语义发生分化及综合作用之下产生的。
关键词: “来/去” “V+来+O” 产生原因
1.引言
关于趋向动词“来”和“去”的语法化的发展历程及原因,前贤时彦多有讨论,成果颇丰。但我们在查阅有关“来/去”语法化问题的文献过程中发现,“来”早在南北朝时期便已基本完成语法化的过程,发展出趋向动词做补语的用法,如:“昔有一长者,遣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曰:‘好甜美者,汝当买来。’”(《百喻经·尝庵婆罗果喻》)但“V+来”带宾语的格式,即“V+来+O”,却直至大约清末才大量出现。
为什么“来”作为趋向补语的用法早在南北朝时期即已非常成熟,而“V+来+O”却在清末才大量出现,这是一个令人费解但十分有趣的问题。我们在认真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给出较为合理的解释,以期给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帮助。
2.“V+来+O”格式
2.1前提
本文旨在探讨述趋式“V+来+O”格式,即“来”做简单趋向补语带宾语的产生问题,为了避免问题的复杂化,进行了以下一些限制。
2.1.1“来”应当确实说明宾语的趋向,如“带来一本书”、“送来笔”,与趋向无关的引申义不在讨论之列,如“赢来了时间”、“想起我来”、“喝起酒来”。
2.1.2如果宾语是谓语动词的受事,那么结果宾语(想出来一个主意)和存现宾语(前边走来一个人)就不在讨论之列。
2.1.3由于“V+来”跟处所宾语,如“飞来北京”等,“来”的语义指向为施事,应该理解为连动式(述趋式中“来”的语义指向是受事),且与述趋式“V+来+O”格式的历时发展过程很不相同(东汉时即有发现,至元朝以后被“到……来”所取代,逐渐消亡,在现代汉语中又重新出现并被广泛接受),故也不加以讨论。
2.1.4受时间与力量所限,不涉及由“来”构成的复合趋向补语的问题。
一种新的句式的产生必然与之前的语法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试通过分析“来”的述趋式的历时表现与“V+O+来”的发展历程与特点,找出“V+来+O”产生的原因。
2.2“V+来+O”格式的特点
要想说明“V+来+O”格式为何产生,我们必须首先了解这一格式的特点。
在现代汉语中,“来”做趋向补语的句子有很多。根据贾钰(1998)的统计,宾语的位置有三种可能:后宾式,如:“买来菜”;前宾式,如:“买菜来”;中宾式,又称把字式,如:“把菜买来”。
我们所要说明的正是“来”做趋向补语带宾语的后宾式。
在现代汉语中,“V+来+O”(后宾式)格式并不少见,与“V+O+来”(前宾式)相比,“V+来+O”(后宾式)具有不同的特点。最显著的是:“V+来+O”表示已完成的动作,如“叔父,我给你买来一些点心”(老舍),而“V+O+来”通常表示尚未完成的动作,如“马先生,给西门爵士搬把椅子来”(老舍)。
除此之外,“V+来+O”格式中的动词大多含有潜在的趋向义在内,即要完成这些动作通常会有一个位移的过程,但这种位移大多较为虚化,通常没有明确、具体的起始点,含有表示动作完结的意义。
2.3“V+来+O”格式的产生年代
依据孙裴(2005)的调查,清末以前没有出现过“V+来+O”格式,仅在根据说书艺人的评书所记录的《三侠五义》中发现了少量例句,如:“他取来包袱,……”、“一日见漂来一男子死尸,……”等。
我们详细地考察了从先秦至清末的近6万条语料,从形式上看,“V+来+O”格式在南北朝时期即有发现用例,从隋唐时期直至明,“V+来+O”都有少量的用例出现。
2.3.1南北朝时期
首先,我们在南北朝时期的文献《全刘宋文·弘明集卷第十四》中发现了这样一个句子:
(1)自汝妖祥,渐逾六载,召【来】四远,靡不响应。
“四远”,指四方边远之人。从形式上看,“召来四远”符合“V+来+O”格式的特点,但这个句子中的“来”是否是趋向补语呢?
根据戴浩一的时间顺序原则,在汉语中,“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顺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概念世界里的状态的时间先后”,而动作的先后体现在句子中就是动词的先后顺序。这个句子从表面上看,“来”为趋向补语,后接宾语,但仔细分析之后发现,其实“来”并不是作为补语,而是含有使动的意义,应为“召招而使四远来”之意,“来”是与前面的“召”并列的动词,而非补语。
2.3.2隋唐五代时期
之后,在唐代李白的诗作《客中行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