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乌头汤在伤科临床中的应用体会.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乌头汤在伤科临床中的应用体会

烏頭湯在傷科臨床中的應用體會 朱恩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摘要】烏頭湯出自《金匱要略》,是張仲景創製的一首名方,原方用於治療寒濕邪痹阻引起的「寒濕歷節」。本文用於治療傷科的各種痛症,並取得滿意療效。認為其病因病機是:風寒濕三氣襲入肌膚,留着關節,加之正氣不足,寒濕痹阻經絡關節所致。認為雖然疾病不同,但只要病機相同均可應用烏頭湯加減治療。用藥特點是:川烏與草烏同用,川烏與防風同用;並重用黃芪。 【關鍵詞】烏頭湯傷科應用體會 1 烏頭湯的來源 鳥頭湯源於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篇。原文:「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原方組成:麻黃、芍藥、黃芪各90g,甘草90g(炙)、川烏五枚、蜂蜜二升。原法以蜜先煎烏頭取汁,各藥另煎取汁,後和合同煎。今法以蜜先煎烏頭一小時,然後納諸藥同煎。原方用以治療寒濕邪引起的「寒濕歷節」。「寒濕歷節」 為寒氣偏盛,而風氣較少,寒氣挾濕氣流注於關節、筋骨,導致痹阻「不可屈伸」而疼痛。治以烏頭湯。因方中烏頭為主藥,故取名為烏頭湯。 2 烏頭湯的配伍特點 2.1 方配特點 烏頭湯方中以製川烏為君藥,有溫經祛濕,散寒止痛的作用;麻黃為臣藥,與烏頭相伍,長於辛溫宣散,可通經絡、利關節,散寒除濕,祛風發汗宣痹;佐以黃芪益氣補中,助麻黃、川烏以溫經止痛,又可防麻黃過於發散,對氣虛而寒濕留伏日久者,有扶正祛邪,益氣蠲痹之功;芍藥亦為佐藥,有緩急止痛,利關節屈伸之功;炙甘草為使,既能助黃芪益氣,並能減弱川烏的毒性,甘草與芍藥合用,氣血得和,肝脾得調,筋脈得養,攣急得解,疼痛得止。總之,通過五味藥物的配伍,能增效、減毒,發揮其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綜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藥對或藥組聯結成一個新的有機整體,從而擴大了治療範圍,且能保證臨床用藥安全高效。既可祛除在表之風寒濕邪,助陽固腠理,又可入裏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使邪去而不傷正。 2.2 藥配特點 2.2.1 川烏配麻黃:川烏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止痛之功效。麻黃味辛、微苦,性溫。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作用。其特點有:(1)善於宣痹通陽,散風寒濕,去營中寒邪,疏通氣血,利九竅;(2)麻黃性猛而峻,若痹證兼有腎陽虛者,可用麻黃與溫補腎陽藥合用,其效更佳;(3)有緩解骨胳肌的疲勞和抗炎作用。烏頭與麻黃二藥合用,有辛溫散寒,祛風除濕,既可清除表裏,肌肉、筋脈、關節之風寒濕邪,又可溫經止痛,舒緩筋脈,使痹痛消除。總之,麻黃有增強烏頭的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 2.2.2 川烏配白芍:川烏與白芍這是寒熱藥性相反的配伍,是中醫治療風濕痹證的常用傳統藥對,最早見於仲景的烏頭湯。有人對《中醫方劑大辭典》進行統計,發現其中有208首川烏與白芍配伍的方劑,大多是用於風濕病關節疼痛、中風麻木疼痛、跌打損傷疼痛等證。有關研究[1]表明白芍和川烏配伍,兩者均有明顯的抗炎作用,並有選擇性增效特點。還有兩藥配伍後,烏頭碱含量明顯降低,說明白芍能制約川烏的毒性,起到增效減毒的作用。 2.2.3 白芍配甘草:白芍、甘草是仲景方中著名對藥方,即芍藥甘草湯,由芍藥和甘草各等份組成,在《傷寒論》中治筋脈失養的腳攣急,亦是後世醫家用治諸痛症的常用藥對。現代藥理研究[2]表明芍藥和甘草配伍具有明顯的解痙、鎮痛、抗炎作用。總之,甘草與芍藥合用,氣血得和,肝脾得調,筋脈得養,攣急得解,疼痛得止。 2.2.4 黃芪配川烏、麻黃:黃芪有補氣血,實腠理,固衛氣之功,可助麻黃、製川烏驅散寒邪,溫通止痛之力,還可防止麻黃過於發散,使邪去而不傷正,還可提高免疫系統功能[3]。 2.2.5 川烏配炙甘草:能降低川烏的毒性,並有助川鳥的止痛作用。 2.2.6 黃芪配白芍:白芍能降低黃芪的燥性,輔助黃芪的補氣作用。二藥合用有補氣柔肝的作用。 3 鳥頭湯在傷科中的臨床應用 3.1 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 用藥特點:川烏與草烏同用,川烏與防風同用;並重用黃芪,配以牛膝、獨活、桑寄生、土鱉蟲。 臨床上常用如下類型進行辨證施治: 3.1.1 寒濕型:腰腿髖部冷痛重著,遇寒重,得溫輕,雖靜臥亦不稍減輕或反加重,每逢陰雨天加重,晨起時手指、足趾酸脹僵硬,活動欠利,兩手食指腫脹屈曲,舌淡、苔白膩,脈沉而遲緩。方用烏頭湯加減:製川烏6g、製草烏6g、麻黃6g、黃芪20g、白芍15g、炙甘草9g、防風12g、牛膝15g、土鱉蟲6g。 3.1.2 濕熱型:腰腿沉重困痛,痛有熱感,遇熱或潮濕加重,而活動後可減輕,關節疼痛,灼熱紅腫,發熱口渴,煩悶不安,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方用烏頭湯合四妙散加減:製川烏6g、製草烏6g、麻黃6g、黃芪20g、白芍15g、甘草9g、防風12g、牛膝15g、蒼朮12g、黃柏12g、苡仁20g、地龍12g。 3.1.3 瘀血型:腰腿痛如錐刺,痛處拒按,固定不移,難以轉側,多有外傷,舌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