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流的认知神经科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际交流的认知神经科学   卢春明,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2008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采用基于磁共振和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fNIRS)技术考察人际间语言交流及其障碍的脑机制。发表SCI论文20多篇,包括以独立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的PNAS、Journal ofNeuroscience、Neurology等期刊文章。2009年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并主讲脑功能弥散功能成像(又称fNIES)研究生课程。社会兼职包括Society for fNIES的communication committee成员,中国教育学会脑科学与教育分会理事,多个SCI期刊审稿人等。   他长期从事语言交流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揭示了人际间的脑活动同步在有效进行语言交流、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其在疾病治疗和师生教学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与人之间不仅要交流思想,传递知识,而且还要构建复杂的社会关系。这种交流的需求在刚刚出生的婴儿身上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只不过她们只能通过哭声来传递信息。在很小的时候,婴幼儿就对妈妈的面孔和声音表现出特别的偏好。通过与成人的交流,他们的各种心理能力得到快速发展。因此,人际交流可以说是个体心智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同样,在人类社会的层面上,社会架构的构建、社会文明的积累都离不开交流。那么,交流到底是怎么?l生的?交流的时候,人们的大脑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有的人交流能力特别强,而有的人却存在各种交流困难呢?带着对人际交流相关研究的浓厚兴趣,记者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卢春明副教授,他正带领团队开展人际交流及其障碍的脑活动同步机制研究。   结缘实验室十三载   原本学教育的卢春明,最初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心理学方向的科学家。   2003年,卢春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本科毕业后留校的资格已经获批,而他却想冒险一搏,向着更高远的梦想前进。跨专业、跨学校考研,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志气,卢春明一举夺得专业魁首。   “幸运的是,能够跟随我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彭聃龄老师读博士,跟随彭老师做研究。硕士快毕业的时候,彭聃龄老师找我谈话,建议我继续读博士做研究,他当时说可以在国内,也可以出国。我考虑到做语言的研究不应脱离语言文化的大环境,而且也非常喜欢彭老师的课题组,于是选择跟随彭老师继续在北师大读博士。”   2005年,卢春明开始了博士生的学习研究生涯。也是那一年,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可以说,卢春明是跟随实验室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我见证了实验室的发展,实验室也见证了我个人的成长。这种感情是非常微妙的。2008年,我博士毕业,也恰逢实验室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   从没有读大学的机会,到获得读大学的机会;从本科毕业分配留校,到坚守梦想冒险考研……卢春明与北京师范大学的结缘,来自于一步一步踏实刻苦的勤奋学习,也来自于对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的不,懈追求。而他,则把这些归结于运气。他说:“一路走到今天,能够从事心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一点成绩,个人努力是一方面,外在的环境、老师、同学的帮助,都非常重要。所以我感觉自己还挺幸运的。”   近红外脑功能光谱成像为心理学研究带来一线曙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心理学研究者无不关注两个蓬勃发展的前沿交叉领域,即认知神经科学和认知行为遗传学。这两个学科吸收了认知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与神经科学和遗传学的新技术,共同向智能的本质和意识的起源这一基本的重大理论问题发起冲击,将心理学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传统心理学研究发展到21世纪后,遇到了一个问题――脑成像的技术应用问题。这些技术能够在无损的情况下研究脑子里发生了什么,从而带来了很多优势,但是同时也造成了一些困扰――很多时候,心理学研究如果不采用这些技术,就很可能得不到广泛的认可。   认知神经科学这一支强心剂,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但也产生了很多争议。尤其是脑成像技术应用过程中对实验情境等条件的苛刻要求,给心理学的研究造成了一些阻碍,很多经典的、重要的方向研究不了。   “比如磁共振,人躺在里面不能动,微小的动作都会影响到图像清晰度。而恰恰很多传统的重要心理学项目――如群体互动,特别是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是需要进行语言互动的,是会产生动作的。那么,依靠磁共振就没法开展研究了。”卢春明说,当时他走在了一个分叉点上,不知该何去何从,“恰好就在这时,我们实验室计划引进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让我负责调研和搭建平台,同时也得到了实验室其他老师的大力支持。”   调研过程中,卢春明发现,这种技术不必像磁共振那样放在一个屏蔽间里,它有一个“帽子”,可以戴着在生活中移动,说话、做手势都没有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