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休问秦宫今何在
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相对凝固的艺术。它总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间里反映着当时的时代风格、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生活观念。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往往形成迥然不同的建筑形式。
中国有外国建筑并不始于近代。早在两汉递嬗、佛教传入中国之际,就有不少印度式的佛塔、庙宇随着佛家经典的传入而植根于中国大地。不过,随着佛教本身逐步中国化,这些外来的建筑形式也为人们所熟视,见怪不怪了。纯西洋建筑也不是近代才有的。当那位享有十全武功盛誉的乾隆皇帝骄傲地宣称中国无所不有从而拒绝了英国使节的通商建议时,他正在一组巴洛克风格的六幢西洋楼里优游盘乐。
圆明园的西洋楼、广东的十三行公署以及坐落在一些大城市角落里的天主教堂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批西洋式建筑。但是这类建筑要么只为皇帝“神游世界”而匿身于皇家园林,要么便是唯一的通商口岸那些师事夷人夷务的通事、夷商们的办公之所。因此,这些西洋式建筑在那个民族文化特别厚重精深的年代,只能属于例外。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古典建筑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我们的祖先在上千年的创造实践中逐渐创造了中国建筑固有的特点。譬如说受中国伦理哲学入世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主要建筑形式是宫殿建筑而不是宗教建筑;受平原物产影响而形成的主要构架是木构架而不是石或者铁;因木构架对高度的限制而形成的是建筑群体的恢宏而不是个体的雄伟;因人们对飞檐的错觉而使原本笨重阔大的屋顶变得格外轻巧……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自成一体,成为历史最悠久、风格最统一的东方建筑体系。至今,它对东亚、东南亚的建筑仍然产生着影响。
不过,古典建筑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尽管它无比绚丽辉煌,却不适用于近代社会生活。至少,它占据了较大的地面却缺乏对空间的利用;木骨泥墙又制约了它的承重能力,当近代把机器化大生产带入社会生活的时候,它就愈显得落伍了。
这些缺点在近代以前很少显露出来。人们看惯了中国式的重梁飞檐,看惯了平面铺开、对称和谐,看惯了木构架、大屋顶,因为这些建筑原则不仅表现在从阿房宫到紫禁城的所有皇城宫殿里,而且表现在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三合院,干阑立帖式等几乎所有的民居中。因而,乍一看到西式建筑,不能不表现出格外的惊奇。
1839年,林则徐在澳门第一次见到完全西洋化的建筑,他在日记中显现出他的欣羡之情。在那个年代,中西建筑的反差太大了,所以10年后,王韬第一次去上海时,才有了“气象顿异”的强烈刺激。最让他称奇的是“西人舍宇,楼阁峥嵘,缥缈云外”。其实,那时建在上海外滩租界里的西式建筑,最多也只有三、四层,离缥缈云外的境界还差得很远。可是,这对早已习惯了中国低矮建筑的士夫百姓来说,不能不是个意外的惊喜,绝大的刺激。1868年,张德彝描述伦敦最大的旅店:楼高12层,广宇千厦,有自行屋,可以升降高楼,毫不费力。他还注意到“窗牖皆嵌玻璃,绝不糊纸张,内外洞见,一律晶莹,可免风雨飘摇之患矣”。当时西方国家“楼榭高敞”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虽然有人批评西方“总以新奇为贵,踵事增华,伊于胡底”,但这种无厌无休的讲求毕竟使中国人非常羡慕。
然而西式建筑在中国的出现却带着悲剧的色彩,因为它是挟着列强侵略的隆隆炮声来到中国的。自从1845年中国出现了租界,不过几年时间,外国官员商人便在各地租界修建了大量洋式建筑。昔日荒凉的上海外滩出现了一座座意大利式、希腊式、维多利亚时代或中世纪风格的建筑。到19世纪后期,在一切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的通都大阜,相继出现了成批的西洋建筑。除了外在的形色不同之外,这些洋式建筑在材料、结构、采光取暖、给水排水、内部设施和陈设等方面都与中国建筑不同。人们除了看到“洋房楼阁入氤氲”,还可以看到门铃、升降机、煤气、自来水、沙发,后来又有电灯电话。这使人们耳目一新,对西方国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租界不单是中国殖民地的象征,也成为展览传播西方文化、西洋文明的窗口,近代的许多仁人志士都是从这里开始学习西方、寻找真理的。
不过西洋建筑作为西方文明的象征之一,在不同的中国人中引起了不同的心理反应。以顽固守旧著称的清朝大学士倭仁非常厌恶洋楼和马路,他家住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北邻,因为不愿看到洋楼,所以出门一律要走后门,宁肯绕道也不肯径直走过使馆区。这种出于屈辱形成的自卑与自大交织的变态心理,和康熙乾隆时代中国帝王以泱泱大国自居而优游于西式洋楼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深闭固拒的心态在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不得不有所改变。在建筑方面典型的表现是,中南海中的仪鸾殿被八国联军焚殿后,慈禧太后决计在原址参用西制改建新殿,用以接待外宾,其中陈设一律采用西洋式样,仅有御座沿用旧制。慈禧太后虽认为新建成的西式宫殿不如中国式样庄严,但仍然亲自定名为海晏堂,取意为四海安宁。后来她就在这里用西方礼节接待外宾,甚至还学会过几句英语。这些变化表明清王朝统治者承认有必要改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