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中女性视角及其审美意义.docVIP

古诗十九首中女性视角及其审美意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十九首中女性视角及其审美意义

古诗十九首中女性视角及其审美意义   《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其“深衷浅貌长情”的抒写风格,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是东汉后期的文人抒情组诗。其中可以看作思妇之词的共有七首:《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根据前人们的观点,“思妇词的作者未必都是女性,大部分可能是游子揣摩思妇的心理而作的”[1],就是说这些诗歌大都是文人假托思妇之口,采用女性视角写成的。本文将从《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之词中来探讨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及其审美意义。      一、独特的女性视角      1、悠远的文化渊源   女性视角有悠远的文化渊源。《诗经》中的有些篇目就采用了女性视角:如《卫风?氓》、《邶风?谷风》表现了被丈夫抛弃的痛苦,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卫风?伯兮》描写了一位妇女思念远戍丈夫的痛苦心情;《郑风?子衿》中的“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更是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诉如怨,深情缠绵;其他如《周南.卷耳》、《周南.汝坟》《王风?君子于役》等都是描写思妇怀远的典型作品;这种文学传统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影响。东汉文人正是接受这种文化熏染,继承了这一文学传统,将自己心中苦闷和孤独,用表述男女情感的方式宣泄出来,显得情深自然。      2、充满压力的政治背景   汉末文人在充满压力的政治背景下残喘着。东汉王朝为了加强其统治,虽然继续奉行并发展了养士政策。但是根据历史记载,东汉末年,特别是灵帝刘宏时代,统治阶级大兴土木,穷极奢华,政治黑暗,游子宦达的成功率很低,仕进无路,陷入深深的绝望。从《十九首》中我们可以看到东汉文人的际遇之悲:男性求仕艰难,游学无方,欲罢不能,欲归不得,境遇悲凉;也能够感到汉代女性的命运之惨:女性被束缚、地位低、命运惨,悲怆凄怨。两者遭际的相似性、人身的依附性,使得男性在咀嚼、体味自身的使命感之中,在品尝苦闷、孤独和惆怅的遗弃感之后,对女性有了较多的了解、理解和同情,使文人开始通过对自己的体恤、抚慰转到对女性的关注、尊重、体认和沟通。于是采用女性视角来表达就显得顺理成章。      3、缺乏寄托的心理需求   正是仕途和理想的求之不得,才会辗转反侧,才会寻求精神慰藉,而要得到精神安慰,就需要一个特定的心态。“人们相信自己并不完美,而是不幸的”[2],这种不幸的心态,让诗人急于寻找一种慰藉的途径:要么在自身生存的深度上寻找幸福,将梦想寄托于向大地纵深的逃离,将痛苦进行空间性的转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这显然是一种奢望;要么在自身生存的长度上寻找诗意,将痛苦在时间上和现实拉开距离,将梦想表述为对未来的渴望。在当时,这显然也是不太可能的;要么进入一种别样场景的补偿和替代,移植转嫁。以此对不幸的现实进行抗拒,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汉末失意文人正是选择了这一条道路。   落魄的地位让诗人在情感世界中,用回归现实生存替代浪漫理想;由回归乡恋遮掩了仕途的无奈,用情感的归依代替了政治的决断;人生的出路中主体的个人性多于社会的群从性,用爱情中的女性消融了现实中的男性霸权,用女性似的浅吟低唱消解自己的痛苦,让落寞和孤独去进行一种私奔。于是不如意、潦倒、困顿的诗人和女人之间,以仕宦和思乡、归不得又不得不归、高涨的政治热情和求仕无门为矛盾的中枢和临界点,升华和聚焦到一个高度、一个亮点。于是瞩目在精神家园中的不可或缺者――女性。女性便成为浪子诗人心中诗化、美化、艺术化归宿。      4、女性生活成为独特视角   自古以来,游子、文人的情感方式都具有惊人的一致性。游子的特殊身份使他们的情感体验比一般人更加敏锐,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客居他乡的生活更能激发游子对于家乡对于亲人的思念,于是多愁善感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游子寄情于明月、文人仰望着高山发一通诗情,或歌颂自然,或在羁旅之中对着灯光思念着家乡,而家乡中最值得思念的当然是妻子、爱人、情人。这种情感的饥渴是无法用他物填充和替代的。再加上女性善于倾听、善解人意的优良品质,女性的美丽、牵魂勾魄的魅力。于是忧郁、脆弱的诗人在她们身上自然而然找到了精神家园,因为“妇女使我产生安全感,而如果没有这种安全感,我这辈子所作的美好的事情,是一件也做不出的”[3]。表述自己不便表达的愿望理想,还能保持文人清雅、高贵、矜持的品格,两全其美,何乐不为?      二、这种视角的审美意义      1、意象自然、意境凄迷   《十九首》描写的是人间最现实最普通的情感,细腻的爱情、委婉的别情、惆怅的亲情,从而对人生的无常迁逝和时空的永恒迭代产生体悟,使思妇的愁思更加漫长而无助。时间的流失,触动了少女的春心,使其不断地成熟,越来越迫切地希望得到爱情,当人们的欲望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便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