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春秋反诘问句中疑问语气词乎研究.docVIP

吴越春秋反诘问句中疑问语气词乎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越春秋反诘问句中疑问语气词乎研究

吴越春秋反诘问句中疑问语气词乎研究   摘要:古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乎”有诸多用法,基于此,旨在对《吴越春秋》中句尾疑问语气词“乎”进行穷尽性描写,以说明本书中“乎”表示反诘语气的用法。   关键词:反诘;语气词;乎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17   疑问语气词“乎”,最早可见于《尚书》, 是主要的传疑助字之一。王力先生的《汉语语法史》中说,句尾语气词“乎”在古代汉语中主要表示传疑语气,有下面几种用法:(1)纯粹传疑,一般用于是非问句;(2)表示反诘语气,用于反问句,此时句子前面一般有反诘副词或类似反诘副词的词组与“乎”搭配使用[1]。   根据裴学海先生的《古书虚字集释》中的表述:“又按凡古书在一句中上言‘无乃’‘无宁’‘得无’‘得微’‘将无’‘将不’之疑问词者,其句末皆当有‘乎’字,(或与‘乎’字同义之字)无‘乎’字者,即是省去。”[2]这与王力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   《吴越春秋》中“乎”字共出现126次,用作句尾疑问语气词共93次,约占74.60%,这说明在《吴越春秋》中,用在句尾的疑问语气词是“乎”的主要用法,而“乎”字的介词用法已经退而次之了。关于句尾疑问语气词“乎”在疑问句中的分布,请见表1:   表1   疑问句式数量(次)比例(%)反诘问5154.84是非问2627.96特指问1617.20马建忠先生在《马氏文通》中写道:“‘乎’字有助拟议之句者,夫拟议之句,本无可疑之端,而行文亦无句句僵说之法,往往信者疑之,而后者愈信矣。”[3]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说,句尾疑问语气词“乎”字可以与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字、“宁”字等相呼应,表示反诘语气。根据表1,在《吴越春秋》中,“乎”字用在反诘问句中是其最常用的用法,共51次。在这里,句尾疑问语气词“乎”字表反诘的用法已经开始超越句尾语气词“哉”字。本文只讨论在《吴越春秋》中句尾疑问语气词“乎”字在反诘问句中的用法,见表2:   表2   搭配表反诘数量(次)比例(%)副词+乎1631.37否定词+乎917.65疑问代词+乎59.80复合形式+乎1835.29语气词+乎35.88一、“副词+乎”表反诘问   从表2可以看出,在《吴越春秋》中,与副词“岂”字、“宁”字相呼应的“乎”字表反诘问的例句共出现16例,占31.37%。杨伯峻先生在《古汉语虚词》中说:“‘乎’字用于反问句,译为‘吗’或‘么’较为常。”[4]45根据统计,只一个副词和“乎”相呼应表示反诘语气的大概有以下几种格式:“岂……乎”“宁……乎”“况……乎”“敢……乎”。   1.“岂……乎”这种格式表反诘语气是《吴越春秋》中比较常见的格式,共出现13次,也是上古汉语中表达反诘语气比较典型的格式。副词“岂”与“乎”字呼应,构成“岂……乎”的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难道……吗”。   (1)季札谢曰:“夫?m长当国,非前王之私,乃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吴王寿梦传?卷第二)   (2)吾闻楚之法令: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图取百金之剑乎?(王僚使公子光传?卷第三)   例(1)是季札谢绝了吴王诸樊的让位,“宗庙社稷之制,岂可变乎?”这一反问加重了语气;例(2)是渔者谢绝伍子胥的赠剑,用“赐粟五万石”和“取百金之?Α倍员龋?又加之“难道还图取这(区区)白金的宝剑吗”的反问语气,更加重了谢绝之意。   2.“宁……乎”,副词“宁”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为“副词,岂,难道”,与“乎”字呼应,表示反诘语气,这里的“乎”译成现代的“吗”[5]358。在《吴越春秋》中只出现2次。   (3)子胥怪而问其状:“何夫子之怒盛也,闻一女子之声而折道,宁有说乎?”(王僚使公子光传?卷第三)   (4)要离曰:“吾宁能不死乎?”从者曰:“君且勿死,以俟爵禄。”要离乃自断手足,伏剑而死。(阖闾内传?卷第四)   例(3)是子胥反问专诸,在他盛怒之时,忽听一女子之声而问道,“难道有什么说法吗?”例(4)是要离为忠义之臣,违背忠义必以死相抵,以反诘问句“难道我能不死吗”加重自己抱有必死之心的语气。   二、“否定词+乎”表反诘问   从表2可以看出,在《吴越春秋》中,否定词与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反诘语气的共出现9例,占17.65%。   (5)子胥曰:“吾之怨与喜同。子不闻《河上歌》乎?(阖闾内传?卷第四)   (6)翌日,吴市吏善相者见之,曰:“吾之相人多矣,未尝见斯人也,非异国之亡臣乎?”(王僚使公子光传?卷第三)   例(5)是否定词“不”与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表示反诘语气,这是《吴越春秋》中表示反诘语气比较多的形式,共5例。例(6)是否定词“非”与句尾疑问语气词“乎”相呼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