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消息词义演变历程探析
消息词义演变历程探析
摘 要:“消息”本是两个单音节词,表“消失”和“滋生”义,后因语义对立而经常连用表示反义关系。在现代汉语中,“消息”已演变成一个具有两个基本义项的常用词:①关于人或事物情况的报道;②音信。“消息”的古今词义和词性都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消息”一词由词组发展为词的词义演变的具体历程,并简要分析“音信”义保留下来的原因。
关键词:消息 音信 词义
“消息”是现代汉语常用词之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两个义项:①关于人或事物情况的报道;②音信。前者是一种新闻体裁名,这里暂且不论。本文主要探析“消息”由“消长”义演变到“音信”义的过程。“消息”如何从最初的意义演变为现今的意义,学界存在颇多争议,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作为单音节词的“消”和“息”
“消”和“息”本是两个单音节词,许慎《说文解字》:“消,尽也。从水,肖声。”“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自者鼻也。心气必从鼻出,故从心,自。”在这里,许慎将“消”解释为“尽”,有“消失,完全不存在”之义,这是“消”的本义所在。而从字形来看,“息”的本义应为“呼吸时进出的气”,引申为“呼吸、喘息”,进而引申为“滋息、生长”之义。“消”的“消失殆尽”与“息”的“生长”之义正好相反,先秦文献中经常将其连用。“消息”作为词组,有“增减、增长、盛衰”之义,《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高亨注:“消息犹消长也。”这一用法在其由词组演变为词之后就逐渐消失了。
二、“消息”的词义演变历程
在词义的发展过程中,“消息”由表示“增减、盛衰”之义的词组逐渐发展为一个词,这期间经历了千百年的变化。起初,因为词义的相反对立而经常连用成为词组。例如:
(1)传曰:天地有合,则生气有精矣;阴阳消息,则变化有时矣;时得则治,时失则乱。(《韩诗外传》卷一)
(2)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卷六)
(3)水激则旱,矢激则远,精神回薄,振荡相转,迟速有命,必中三五,合散消息,孰识其时。(《?i冠子》下)
以上例句中,“消息”都是表示“消长、增减”之义的反义词,因其经常连用,而渐渐发展为一个表“消长”义的单义词,从上古一直到西汉前都单表此义。西汉后,表“消长”义的“消息”逐渐滋生出其它词义。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消息”由“消长”义又引申出了“变化”义,用以表示事物的变化。例如:
(4)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绳之以古刑,投之以残弃,非所以与时消息也。(汉?孔融《肉刑议》)
(5)心与至境冥符,志与四时消息。(晋?张天锡《遗郭?r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汉语词汇发展的剧烈变动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消息”一词在这一时期大约产生了十余种新词义。例如:
(6)诏遣高手医一人,令自消息,又使还京口??疾。(《晋书?谢玄传》)
(7)人挽而进,宴于禁中,至夜皆醉,各就别所消息。(《魏书?彭城王勰传》)
例(6)~(7)中的“消息”均表“休息”义,在句中用作动词,是由“消息”的偏义用法产生的新义。在此基础上,又由“休息”义而引申出了“休养生息”之义,用于指国家因经历某种变动而使得国力损耗后,采取措施使之恢复元气。例如:
(8)今四方无事,应存消息,请以十五至十六为半丁,十七为全丁。(《南史?王弘传》)
(9)国家难消息者,唯吐番与默啜耳。(《旧唐书?郭元振传》)
又由此而转引出“停止、平息”之义。例如:
(10)又尚方工技之作,鸿都篇幅之文,可且消息,以示为忧。(《后汉书?蔡邕传》)
早在东汉后期,“消息”就产生了“音信”义。例如:
(11)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汉?蔡琰《悲愤诗》)
这一意义的使用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渐渐流传开来,到唐朝已较普遍了。例如:
(12)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世说新语?夙惠》)
(13)又遣士郑像出城传消息,或以语恪,恪遣马骑寻围迹索,得像还。(《三国志?魏书四》)
(14)人言陛下欲幸山南,在外悉装了,而竟不行,因何有此消息?(唐?刘?M《隋唐嘉话》卷上)
除以上所列举之义,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所产生的新义还有“仔细斟酌”“起居、日常生活”“问候”“看护、照料”“爱护”“消除、免除”等义。这些义位在中古时期的文献典籍中都曾出现过,但只有“音信”义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消息”一词的中心义位。在《三国演义》《喻世明言》《红楼梦》以及现代文学名著中这一义位的使用十分频繁。
根据前文所示,“消息”一词在中古汉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