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湾村一个移民村落想像构建与认同
台湾村一个移民村落想像构建与认同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18.61%的大陆高山族人口聚居在河南省邓州市。作为一个移民群体,邓州的高山族在近三百年的落籍垦邓期间经历了一个“闽营化”、“邓州化”乃至“大陆化”的多重本地化过程。这样一个深具涵化意义的历史过程使得邓州高山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日渐迷失民族的文化表征。它在1983年以来的族群性重建,又验证了一个弱势移民群体经由想像、认同而得以重新构建的图式。
关键词:邓州高山族“台湾村”
作者陈建樾,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27号,邮编100081。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大陆高山族人口有4461人,其中946人(约21.2%)分布在河南省,该省已经成为大陆高山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在河南省内,邓州市的高山族人口最为集中,有830人,占该省高山族人口的87.74%,占中国大陆高山族人口的18.61%,由此成为大陆高山族第一市(县)。河南邓州高山族的人口聚居程度远远超出了“大陆高山族基本聚居在福建”的经验性判断。为此,我们于2005年4月14-30日对邓州高山族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得到邓州市诸多部门(如市委、统战部、台办、统计局、档案局、民政局、方志办、公安局、张村镇党委、文渠乡党委)以及涂征同志的支持和协助,特别是得到统战部王杰敏、沙海波两位部长和武福生、丁英浩等人的很多具体帮助,在此谨致谢忱。
一、邓州高山族的人口分布与聚居情况
邓州市地处河南省西南部,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26个乡镇,578个行政村,总人口152万,面积2294平方公里。邓州古称穰城,春秋时为邓国属地,秦朝时隶属于南阳郡之穰县,迨至隋时改称邓州,隶属豫州郡,金时为南京路,元时隶属河南江北道南阳郡,明清时隶属于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民国时为邓县。1948年5月邓县解放后,一度被分为邓县和邓北县,1949年后沿用邓县名,1988年撤邓县建邓州市。在1983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当中,邓州的高山族人口仅有1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到100人,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便达到830人。根据邓州市公安局户政科的资料,截至2005年8月底,邓州全市又有321人已改为高山族成份,其他自报高山族的人尚未变更民族成份。在邓州27个少数民族中,高山族人口排在回族、蒙古族之后,位居第三。
从乡镇分布来看,张村镇的高山族人口为609人,参见邓州市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邓州市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2002年)。占全市高山族总人口的73.37%,占大陆高山族人口总数的13.65%,在1990-2000年的十年间人口净增长101.5倍。2004年张村镇自报高山族人口1270人,2005年为1902人,净增长多达632人。
张村镇位于邓州市西北,下辖25个行政村,总人口6.2万。该镇的高山族人口又集中在上营和冠军这两个彼此相邻的行政村内,其中,自报为高山族的周、林、蔡、黄、陈、张、许等七姓有1902人(其中220人已改为高山族),由此成为被媒体热炒的“台湾村”。此外,我们把与张村镇相邻的文渠乡谢氏也纳入调查范围。据文渠乡殷洼村高山族谢氏家谱记载,其祖先曾随黄廷屯垦邓州,当时,“本应分拨台湾村迪摩达奥麾下安居之,因慕义伯黄廷初筹划台湾村迤南、贯黄龙镇辟为台湾一条街,由番族聚落互市,故拨吾族于街之大门外,因后世连年征战,中原板荡,如是斯街终未成也。故公初率眷口兵丁于殷洼安营扎寨”。《台湾泰麽族邓州垦兵籍曲河官兵里谢氏族谱》。
张村镇和文渠乡聚居着“五里四十八村”的福建移民,故有“闽营”之谓,至今许多当地百姓还都自称为“营里人”。参见杜世伟:《河南邓州高山族“闽营”背景初探》,《民族研究》2005年第5期。而“闽营人”落籍邓州,又源于郑成功部将黄廷。黄廷字华明,福建同安人,“善战、持重,百战不败”,(清)刘献廷、王士?G、钮?L:《广阳杂记选》(台湾文献丛刊第219种),台北大通书局有限公司、宗青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以下该丛书出版项均为此),第32页。郑成功收复台湾时留守厦门。康熙三年(1664)黄廷归顺清廷,赐封慕义伯,康熙七年率部屯垦邓州。据载:“丁未(康熙六年)部议分拨海上投诚兵移驻外省。先拨慕义伯黄廷驻河南邓州,随召承恩伯周全斌入京。遵义侯郑鸣骏病故,其子缵成袭侯。慕恩伯郑缵绪病故,其子修典袭伯。皆召入京归旗。其标下兵及别镇兵各给行粮,分驻于浙江、江南、江西、湖广、河南、山东、山西、四川诸省,屯垦荒田,给其牛种,免其六年租税。将领或督垦,或拨在督抚提镇等衙门效劳。文官赴部候补。”(清)彭孙贻:《靖海志》(台湾文献丛刊第35种),第71页。另据《清实录》所载:“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