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细节解读老王密码.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个细节解读老王密码

一个细节解读《老王》的密码   《老王》是杨绛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语文教材把《老王》纳入“爱”的主题单元,江苏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材将它纳入“底层的光辉”的主题系统。此外还有一些职业高中教材也收入了这篇散文。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初中学生与高中生一样,对教材最难于理解的都是篇末的那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在《老王》中可以说片言居要,是理解《老王》甚至理解杨绛思想的精神密码,可是绝大多数的教学对这句话的理解都是相当不到位的。   对这句话的理解存在两个难点:   第一,为什么杨绛认为为自己是“幸运的人”而老王是一个“不幸者”?其实应该说杨绛(或者“杨绛们”)同样是“不幸者”才对。   第二,“我”为什么会“愧怍”?   这两个问题是在《老王》一文卒章显志的关键位置提出来的,从阅读学的角度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否则就不能真正地理解《老王》的文本意义,更不能理解文中所呈现的杨绛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但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相当多的教学设计都是知难而退了。   从已有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来看,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不是没有(因为真正有职业敏感和责任心的教师是无法对这么明显的存在视而不见的),只是分析得相当粗浅,最具代表性的理解是:   第一,因为老王已经死了,而我还活着,相对于“不幸者”老王,我是“幸运的人”。   第二,老王把我当成亲人,临死前来看我,为我送鸡蛋和香油,而我却并未把老王当成亲人,还要拿钱给老王,是对老王的侮辱。   这样的理解虽然不能算是全错,但起码是片面的和不够深刻的。至少在文末作者已经自己否定了“拿钱侮辱他”的说法。”   正当我们感觉陷入困境的时候,文章第三节一处很不起眼的细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它帮助我们找到了解读《老王》精神密码的一把钥匙,通过对此处细节的深入解读,我们对“幸运”和“愧怍”的理解较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原文是这样的: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老王是一名车夫,这种职业劳动量大、收入少而且社会地位低下,“惟此等车夫,于休息之时,无合宜之娱乐场所及住处,光阴多消磨于不正当之场合”。由于单身人力车夫大多正值青壮年,而又娶不起妻子,因此个人的生理需求便很难得到满足,“所以劳动者要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不得不去宿娼”。据此可以推断文中提到的老王的“恶病”,大概可以就是指民间所说的“花柳病”等性病,然而“我们”一家则更倾向于老王是从小营养不良而造成的眼疾,尽管这些似乎也是一种猜测,不能肯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作者的态度。作者说,“眼疾”不管是营养不良造成的也好,得了“恶病”造成的也罢,反正“同是不幸”,而得了“恶病”是“更深的不幸”。   这里问题就来了:如果“恶病”是“花柳病”,只有“不老实”的人才会得,为什么对这样“不老实”人的“不老实”行为,作者不唾弃,不声讨,反倒是充满同情呢?关于这一点,不仅听课中听不到,教学设计中看不到,就是专家们的鉴赏评论文章中也鲜有涉及。其实这段文字处在作品的开端,其情感基调在全篇中都有奠基之效,不可轻易放过。   对于老王式的“不老实“人的”不老实“行为,有些人会发自内心地深恶痛绝之,有的人会大声斥责以显示自己的道德责任感和清高自守,有的人会暗生庆幸……然而能开诚布公地表达同情的舍杨绛先生其还有几人?   并非杨先生丧失了道德立场。作为禀承中西优秀文化的先进知识分子,杨先生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和情感立场。杨先生是站在“人道主义”的高度和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之上来看待老王的不幸的。“人道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关心最基本的人的生命、基本生存状况。这里的“人”并无善恶、忠奸之分,而是一种普遍的生命意义上的“人”。它认为“人”的高贵和尊严是人道主义的核心价值。人道主义要求社会关心他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强调人类之间的互助、关爱和宽容。这些基本精神都在杨绛对待老王眼疾的问题上得到体现。于是我们看到“我”并没有按照道德的标准批评老王,而是对“因恶疾而瞎”的老王寄与了更多的关爱、同情以及平等和尊重。因此在“我”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的博大情怀,一种博爱的精神,一种人道主义的“人间大爱”――这正是杨绛在《老王》一文中所寄托的第一种精神价值。   读到此处,杨绛在文本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