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姻缘传中俗典叙事功能和文化意义.docVIP

醒世姻缘传中俗典叙事功能和文化意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醒世姻缘传中俗典叙事功能和文化意义

醒世姻缘传中俗典叙事功能和文化意义   摘 要:不同于诗词使用的“雅典”,《醒世姻缘传》中使用的典故,来源于戏曲、小说等俗文学,称为“俗典”。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学现象。俗典与小说的写实风格保持一致,又促使轻灵活泼的语言风格得以形成,有着重要的叙事功能。俗典在大众文化传播和语言文字双向流通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小说中俗典的大量使用得益于明清时期通俗文学的繁荣发展、大众对源自通俗文学的素材能达成有效的审美共识和作者较高的通俗文学素养。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俗典;小说;戏曲   作者简介:甄飒飒,女,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元明清戏曲、小说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5)02-0135-06   典故的使用多见于诗、词、文。取喻前人之事或前人之语句来委婉地表达自己当下的境遇和情志,增添作品的底蕴,增强历史厚重感,深化诗意,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诗文大家借用典故来传情达意,借历史比照现实,借古事衬映现世,如李商隐的“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1](P13),又如吴伟业的“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2](P188)。诗文之典多取自经史,或者前代经典诗文。王士祯曾表示:“或谓作诗使事,必用六朝已上为古,此说亦拘墟不足信。要之唐、宋事,须选择用之,不失古雅乃可。如刘后村诗,专用本朝故实,毕竟欠雅。”[3](P341)诗文之典,“古雅”是一个重要原则。所以,可称诗文中所用之典为“雅典”。   小说《醒世姻缘传》中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书中亦使用了大量典故,但采自戏曲、小说等俗文学,以民间熟知的西游、三国、水浒故事等为素材,以孙行者、李逵、曹操等知名度极高的典型形象为例,可将这种类型的典故称为“俗典”。小说中所运用的俗典,不仅有着重要的叙事功能,更在文化传播与语言文字双向流通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 俗典的叙事功能   《醒世姻缘传》以生动活泼、有滋有味的北方方言土语写成,所表现的社会面极为广阔,高官权臣、乡绅富户、市井细民、僧尼道婆,形形色色之人皆入书中。所以,这就使小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串联起众多生活化的场景,展现了时代的现实。俗典的加入,更使小说在叙事上有了不同寻常、超凡脱俗之处。   1. 《醒世姻缘传》作为一部展现时代现实和平凡人生的白话通俗小说,写实性是叙事的根本,现实中广泛流传的俗典与小说写实性风格是保持一致的。对于书中各色人物而言,如何恰如其分地描绘他们的形象,组织他们的语言,使他们的特色鲜明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保持原生态的意蕴,是对作者的极大考验。俗典在书中巧妙灵活的运用,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叙事风格保持通俗易懂、明了晓畅,保持生活化的浓厚气息的同时,又用生动巧妙的方式如实还原了人物的特点,在机趣中展现真实。   作品第二回,晁源同妾室小珍哥去打围,高四嫂调笑晁源是“咬脐郎”:   高四嫂说道:“你这们会管教,嗔道管教的大官人做了个‘咬脐郎’!”众人问说:“大官人怎么是个咬脐郎?”一个老鄢说道:“哎哟!你们不醒的。咬脐郎打围,井边遇着他娘是李三娘;如今大官人同着小娘子打围,不是咬脐郎么?”众人说着:“俺那里晓得。怪道人说鄢嫂子知今道古!”[4](P17)   “咬脐郎”、“李三娘”出自南戏《刘知远白兔记》,其中《分娩》讲李三娘生出儿子,将脐带咬断,第三十出《出猎》讲三娘打水遇打猎追逐白兔的儿子。用“咬脐郎”这个出自戏曲的典故,既符合人物乡野村妇的身份,又符合当时谈笑闲聊的情景,将一帮没有文化的村妇聚集闲谈的场景活灵活现地进行了还原,还带有淡淡的调笑意味。   第六十一回中,作者借俗典生动形象地描述薛素姐的凶恶之相:“突了两只张翼德的暴眼,伸出那巨毋霸的拳头,变成那卢丞相的面色,依然打骂得狄希陈仍旧受罪。”[4](P801)“张翼德”出自三国故事,性情暴躁、武功高强的特点早已妇孺皆知。“巨毋霸”出自《汉书》,乃投奔王莽的一名壮士,史载其身形硕大,“长丈,大十围”[5](P2999)。元代无名氏杂剧《马援挞打聚兽牌》中,“巨无(毋)霸”为一员猛将,“身长八尺,膀阔三停,使一口合扇刀,可重百斤,有万夫不当之勇”[6](P9),后被刘秀帐下马援所败。“卢丞相”即卢杞,见《唐书?奸臣下》,“有口才,体陋甚,鬼貌蓝色”,“贤者娼,能者忌,小忤己,不傅死地不止”。[7](P4813)明代有陆采所著传奇《明珠记》,戏中卢杞“奸邪不忠,人皆号为‘蓝面鬼’”[8](P9)。眼睛、拳头、脸色,是这三组不好惹的人物重要的形象标识,典故累加使薛素姐刁蛮泼辣的形象更为突出。且薛素姐为一弱女子,这三人却是大丈夫,这样反差强烈的比喻又形成了一处对比,使读者能迅速在脑海中勾画出容色若春晓之花,身姿如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