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华馆帖文化价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琅华馆帖文化价值

琅华馆帖文化价值   摘 要: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王铎和他的儿女亲家张鼎延往来的诗文及信函,由张鼎延雇请匠工镌刻成石碑,碑文称为《琅华馆帖》。《琅华馆帖》在当代被发现,现收藏于河南省洛宁县文管会,它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一是史料价值,由此可了解王铎和张家交往以及张鼎延之父张论的一些事实。二是文学价值,其中王铎、张论、张鼎延等人的一些诗文作品不见于有关的诗文集,足堪欣赏,可作为文学史研究的补充资料。三是书法价值,其中王铎的一些书法作品不见于传世的各种王铎书法作品集,极其珍贵,张鼎延的书法作品也颇具特色,有传世价值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王铎;《琅华馆帖》;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2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1―0236―07      《琅华馆帖》在当代被发现一事带有传奇性。1958年,洛宁县陈吴公社(现为陈吴乡)农民在盖房挖地基时挖出12块石碑,经专家鉴定,这是明末清初王铎和他的儿女亲家张鼎延往来的诗文及信函,由张鼎延雇请匠工镌刻成石碑,碑文称之为《琅华馆帖》。其中王铎书写的一些诗文,在王铎的《拟山园集》及其他相关的书法作品集中都没有见过,张鼎延等人的诗文也甚为罕见。挖出石碑的地方就是当年张家别墅旧址,可知张鼎延对它极为看重,作为传家至宝珍藏于地下。这一批石碑出土后,由洛宁县人民政府收存于该县文化馆。20世纪80年代初因日本研究王铎书法的著名专家平木明、村上山岛等先生来访,洛阳文化局把《琅华馆帖》石碑借调至洛阳。数年后经洛宁县人民政府派人同洛阳文化局交涉,《琅华馆帖》石碑又归还于洛宁,现收藏于洛宁县文化局文管会,是洛宁视为“县宝”的重要文物。笔者有幸目睹了《琅华馆帖》碑刻,并得到一份宝贵的拓片,观赏赞叹之余又查阅了有关资料,对这批珍贵文物试作考察。本文认为,《琅华馆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和书法价值三个方面。      一、史料价值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痴庵、蒿樵等,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崇祯时官至礼部尚书,未就任而国亡,降清后被任用为礼部尚书管弘文院学士,卒谥文安。其著作后来编为《拟山园初集》、《拟山园选集》、《拟山园文选集》等。他是明清之际的一位政治名流,而在后世被人纪念与推重的主要是他的书法成就。其书法作品传世的有《琅华馆真迹》(明崇祯末年作)、《觉斯草书》(清顺治七年作)、《拟山园帖》(顺治八年至十六年王铎之子王无咎选编,刻石镶于王铎故居后院墙壁上)、《日涉园帖》(康熙七年摹勒)、《王孟津真草帖》(嘉庆年间拓本),又王铎与刘?v两人的书法作品合集为《王刘诗牍》(顺治六年摹勒)。当代被今人搜集整理而刊行的有《王铎书法选》、《延香馆帖》(或名《柏香帖》)、《王铎书法全集》等。《琅华馆帖》曾见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编纂的《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著录,但未见提要,可知编者仅知《琅华馆帖》之名而没有见到实物。自从1958年此帖的刻碑出土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来访与索观后,《琅华馆帖》才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出现一些评介文章①,但是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够。从内容上看,它和《琅华馆真迹》绝非一种。它的文化价值首先在于它的史料价值,据此可了解王铎和张家的关系以及张鼎延之父张论的一些重要事迹,这对于王铎生平与书法艺术的研究以及对于明清之际历史的研究,都具一定的参考意义。   《琅华馆帖》共刻碑12块,有字者为21面,每一面分别标示有“一册一”至“一册十”、“二册一”至“二册十”(其中增出“二册八尾”一面)。“二册十”是王铎所撰《琅华馆帖跋》,开头云:“是帖皆予与中丞葆一年伯、玉调亲家往还牍也,中间天政婿仅一二小札,及游金门山有韵之语。”“玉调亲家”即张鼎延,“葆一年伯”即鼎延之父张论,“天政婿”即鼎延次子张?v。从跋语可知,《琅华馆帖》的文字即是王铎和张家祖孙三代来往的部分诗文信札。其末署“辛卯三月十四日夜王铎书”,即顺治八年(1651)所写。帖中涉及的事件和诗文作品,对于了解王、张两家的关系,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资料。   关于张鼎延,据吴伟业《张公鼎延神道碑铭》②记述,张氏原籍陕西同州,始祖张仲文徙家于洛阳永宁(即今洛宁)。鼎延字慎之,别字玉调,明天启二年进士,由行人考选兵科,崇祯年间曾官南京吏部郎中,不得志而回乡闲居。崇祯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641年2月6日),李自成起义军攻占永宁县城,鼎延匿于井中得免于难。入清后征拜吏部验封司郎中,后官至工部左侍郎,刑部、兵部右侍郎。《张公鼎延神道碑铭》记云:“世祖章皇帝御极之十年,兵部右侍郎张公鼎延……又六年公以病卒于永宁。”由此可知,张鼎延去世在顺治十六年,其生年在这里没有明确记载。除《张公鼎延神道碑铭》之外,张鼎延的事迹略见于《明史》卷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