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即知识对高校德育启示.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德即知识对高校德育启示

美德即知识对高校德育启示   【摘 要】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 ,一切美德根源于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知识是美德的本质。美德是否可教?苏格拉底回答,“美德由教育而来”,人通过受教育获得知识,再对自己灵魂进行省察,从而培植美德。从这一意义出发思考我国高校当前的德育工作,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美德 知识 高校德育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高校也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可以说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使高校高等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必须认清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苏格拉底的德育范式认为一切美德根源于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知识是美德的本质。“美德由教育而来”,人通过受教育获得知识,再对自己灵魂进行省察,从而培植美德。尽管时过境迁,但苏格拉底的德育范式仍然符合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因为它包含了人类的德性、知识和善。   一、目前我国高校的德育状况   1.知识与德行的分离   在苏格拉底时代,人们往往缺少认识的知识,因此他强调获得知识从而培育美德。当今社会科技的进步,知识的量激增,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多,但这并不意味着 “美德”的提升, 反而打破了“德性即知识”的神话, 造成“知识增多, 公德败坏”的恶果。从无良奸商到腐败官员,从官商勾结到学术腐败,从食品药品安全到学生宿舍安全,很多都是有知识、有文化、有学历的人,他们的“知识”和“公德”却背道而驰,在金钱名利、个人利益面前,罔顾法律,铤而走险。他们的恶劣行径对社会财富、对他人生命造成严重的影响。“知识”不但没有为他们寻找到内心的德行,反而成了他们“德行”沦丧的助推器。 “知识”与“德性”的关系完全违背了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的哲学意蕴,发生了严重的分离。   2.理想丧失,价值观混乱   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丰富人们的生活,但往往人的精神及内心却容易迷失在物欲之中,金钱至上的思想几乎弥漫整个社会。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加之大学生更容易从互联网获得的信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正在形成中尚未成熟的他们而言,缺乏辨析能力,可能使他们有时不明事理,不辨是非,只顾眼前的利益,无法正确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人生价值。有的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丧失的问题,崇高理想和信念逐渐淡化,个人的理想建立在金钱之上。学生中间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炫富、攀比;部分学生缺乏社会基本道德,思想认识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诚信意识淡漠,如作弊、替考等等。   3.德育方式的传统方法僵化   在德育教育中,必须考虑新时期高等教育处于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之下,但目前很多高校的德育工作却存在着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局面,导致学科的吸引力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德育工作缺乏创新。灌输式、理论式的说教仍旧占据着主导。重形式大过重效果,形式单调,缺乏针对性,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对德育教育产生厌烦心理,阻碍了学生对教育目的的认同。一些德育教育工作者,教育学生时不能换位思考,仅从说教者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问题,而不是理解、关爱学生,难以与学生产生共情,无法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当然就更谈不上人文关怀的体现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第二,德育教材理论化,因空洞说教而失去其吸引力。有些教材偏重理论的阐释,而一些教师在教授时往往重理论轻实践,使得本应是一门联系现实比较紧密、具有较强的社会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反而显得空洞、苍白,导致学生学习热情淡漠。第三,教学形式刻板僵化。高校德育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教育方法能否做到因材施教,但目前有些教师仍然采用“灌输”“ 说教”等方法在进行德育教育,一堂课满堂灌,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与交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   二、“美德即知识”的内涵阐释   在色诺芬的《回忆录》中记载 :“苏格拉底说,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好的,凡认识这些的人决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的人也绝不可能将它们付诸实践。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就不可能做美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和其他美好的事情都是美德,很显然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在他看来,一方面所有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另一方面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因此无知的人当然也不会真正有美德。   美德是否可教?在这道德教育的前提性问题上,苏格拉底从“美德即知识”出发,又提出了 “德行可教”的观点。知识是道德的基础,道德的获得自然同知识的获得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