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恨歌文本空间意蕴解读
长恨歌文本空间意蕴解读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故事。空间。这才让回忆有了具体的形状。
每段故事的发生都有一个特定的空间,空间的不同决定了故事内蕴的不同,从文艺学角度说,这是视点的问题。卡夫卡小说中的K迷失在“城堡”内外,陈忠实小说中的关中世界定格在“白鹿原”几十年
的变迁之中。单从这两部作品来看,文学作品空间意义的深刻性和蕴藉性就显而易见:“城堡”是个封闭的空间,如同一个被悬置的包袱,意象朦胧不知其到底是人类追寻的何物,故而文本具有多义性
;而“白鹿原”是个开放的空间,虽然囊括了它共时和历时的风云万物,但是其史诗风并未脱离白、鹿两家的恩怨情仇,故而文本具有厚重感。如果要列举出最具灵性的文学空间,我觉得当属王安忆《
长恨歌》里的上海弄堂。
旧上海的弄堂是个有灵魂的空间,王琦瑶就是她灵动的窗户,阴丹士林蓝的旗袍是她优雅的色调,翮翮而过得白鸽是她偶尔迸发的奇思妙想。弄底的沟壑如若上海人一生的坎坷遭际,昏黄的灯光也许只
能温暖繁华背后的孤独。作为上海弄堂的窗户,生于斯长于斯的王琦瑶就是斑驳岁月的一段剪影,如花美眷,摇曳着生命的萌芽、盛开与凋落。终其一生,走出弄堂又回归弄堂,死于非命,是上海弄堂
埋葬了她的青春与骄傲,这也是丹纳的文学三因素说(种族、时代、环境)中“环境”因素在《长恨歌》中的有力体现。四十余年的光阴,王琦瑶以悲剧落幕的原因是什么呢?她和上海弄堂一样,太美
丽、太傲气、太聪敏,如此幸福便很难得到。她一生周旋与男子身边,程先生是她的底,却也是她永远也够不到的天,因为她的傲娇注定幸福是一场难以实现的梦。过分傲娇,便失去了平凡的幸福。比
之张爱玲的笔调,王安忆描摹的王琦瑶可能更清新婉丽一些,至少名字读起来字正腔圆之中透露着几许温柔,所以王琦瑶的硬气之外,也有三分柔媚――上海弄堂诚然有太多的世故,也免不了一种居家
的闲适,于人于物都如是。“她知凡事不可求,自有定数的天理,她也知道做人要努力的道理。因此,做什么都要留三分的余地供自己回转身心。而那要做的七分,且是悉心悉意,好不马虎的。”文本
中的几次家宴就能体现出她的细腻与温婉,这是张爱玲冷峻的观望无可企及的一抹暖意。
生在上海那样的城市,王琦瑶不会算计,需要不断的被爱才能填补她内心的空洞,过分依赖,是她悲剧的根源;而她本身,并没有错误,就像上海弄堂的存在自有它的一番风韵一样。
弄堂支撑起了王琦瑶一生的悲欢离合。老上海的弄堂,也像王琦瑶一样,生于绚烂,经历锦绣尘烟,最终碧落黄泉。斑驳的墙角、坑洼的弄底,还有谁人能用一袭旗袍再现它的风华绝伦?故事落脚,上
海弄堂的影像随之淡去。但是曲终人不散的痴妄,是又一个王琦瑶无尽的等待?弄堂那狭小的空间,映衬着长长的天,白鸽的子息从楼顶传到繁华深处,灯红酒绿的大上海湮灭了旧上海初心的古朴典雅
――怀念王琦瑶的少女时代,这也是我爱上她的唯一藉口。
城市的光芒再耀眼,情爱的诱惑再充分,也打破不了另一个空间维度的宁静。同样是巷弄,空间上的偏安一隅,却演绎着文学之外、生活之内的清明澹泊,这让我自然联想到了古徽州的青石小巷。名字
本身就传达着内里的与众不同:上海的是弄堂,“堂”未免太中规中矩,太拥挤喧杂,也有少许的污秽积淀;徽州的是小巷,“小”充满了诗情画意,青石阶碧流水,入口处就是高大的牌坊一座,或有
状元及第的书香恒远,或有女性守贞的节操佳懿,一条小巷就是一个村落的缩影,一个家族的轴心,永远也不会演变成上海弄堂的物是人非,也不会泯灭了原始的真性将如花美眷错付成零落红尘。
如此,徽州的现实生活竟超越了上海的文学生活,那么,从“文学出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层面说,上海弄堂是不是缺少了徽州小巷那种纯粹的美?功利和非功利同时融于日常生活和文学文本,自然是
非功利的美更胜一筹,也更能走进平凡的人心。
二维平面的诉说矗立不起那个美哉善哉的古徽州,故事是它立体化的保证。
徽州的小巷没有流言。“流言总是鄙陋的。它有着粗俗的内心,它难免是自甘下贱的。它是阴沟里的水,被人使用过,污染过的。它是理不直气不壮,只能背地里窃窃喳喳的那种。它是没有责任感,不
承担后果的,所以它便有些随心所欲,如水漫流。它均是经不起推敲,也没人有心去推敲的。”上海的弄堂也知道流言是鄙陋的,但它还是真实的存在着,这抑或是苏州河两岸一边是繁华一边是落寞的
差异造就的,空间的差距和心理的距离滋生着流言的肆意横行。徽州的小巷没有这样的流言,只多你能听到孩童追逐的声音、少年读书的声音、中年下棋的声音、老人拉琴的声音……伴着流水的清音,
绵绵长长。男人,在小巷之外,行商荣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