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支教教师零距离 反思黑水教育远距离.docVIP

与支教教师零距离 反思黑水教育远距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与支教教师零距离 反思黑水教育远距离

与支教教师的零距离 反思黑水教育的远距离   支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任务。支教支援什么,不仅是缺少教师,不只是顶岗教学,而是要送去先进的教育理念,送去优质的教学方法。与支教教师接触,完整地再现出藏区教育的滞缺与艰巨。那里的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改革的距离太远,那里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迫不及待。   编导《支教教师》,我为他们“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所感动,我为他们“放弃优越条件、放弃与家人团聚、临危不惧、坚守岗位”的境界所折服。本文只攫取采访中的部分内容与支教中部分教师在黑水真实记录的片段展示给读者,以此共同了解黑水,共同感受经历,共同履行使命,共同感悟教育。   赴黑水   走进第一批吉林省赴四川黑水支教归来的教师,那红黑相叠的脸庞,让我嗅到雪域高原的风雨和阳光。他们一行四人是于2008年7月10日离开吉林市,7月11日离开长春,7月12日抵达成都,7月13日进驻黑水的。他们临行时,正值黑水余震不断之际。吉林四中的白云峰老师在采访中说:我将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接受一种新的生活和考验,虽然我自信不会像荆轲那样,走到风光却有负众望,我会不辱使命,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但还是有一种“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凉感。送行的场面触动人心。王欣群老师告别妻子腹中七个月的儿子,于二力老师告别仅11个月还不会叫爸爸的女儿,赵少成老师告别风烛残年的老母亲,悄悄地把遗书放在家里常穿的鞋里。   日记摘录:   2008年7月10日(赵少成)清晨6点20分,两位老妈和妻子把我送到楼下。妻恋恋不舍,情绪较低。上车时,她的嘴唇颤抖,眼泪顺眼角滑下。此一别凶险难料,内心眷恋难以言表。车徐徐开走,我向风中的他们挥手告别。泪水浸在眼里,不敢再看。“保重吧,我最亲的人!”   2008年7月10日(王欣群)“忠孝自古不能两全,国家有难,挺身而出,方是男儿本色!欣群,你去吧,咱们全家都支持你!”我望着身孕已七个月的妻子,听着她的肺腑之言,看一看身边年迈的双亲,深鞠一躬。挥手作别。   黑水是阿坝州最远的一个县,是少数民族集中的地方,被国家列为贫困地区。县城人口不到八千人,大部分住在山上,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东西两面的三奥雪山和雅克夏雪山平均4000米以上,是“两山夹一河之地”,被百姓称为“九州十八寨”。   日记摘录:   2008年7月12日(赵少成)“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去黑水的全路程完全是在3500米以上的高原大山上行驶,山路弯弯,道路艰险,既有悬崖峭壁,又有万丈深渊,急转弯连接不断。承受着“耳鸣、头晕、头痛、胸闷、呼吸不畅”等高原反应。当汽车爬越海拔4743米高的雅克夏雪山时,道路异常艰险。两侧悬崖峭壁,前方雾气弥漫,能见度3米以内。所有人屏住呼吸,停止谈话。汽车缓缓爬行,山顶150多米的路程,用了30多分钟。   2008年7月12日(王欣群)去黑水的路上,汽车一直行驶在海拔3500米的山路上。海拔一路上升,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心慌等高原反应一路出现。当行驶在雅克夏雪山时,一侧是陡峭悬崖、高不可攀,一侧是悬崖涧古、深不可测,车内一片寂静。   在黑水   支教教师刚到黑水,就碰上接连不断的余震,他们经历着生与死的考验。2008年11月14日11时27分,是他们最惊恐的时刻。   日记摘录:   (王欣群)我正在高一?三班上课,忽听地有响声,像坦克压路面的巨大响声,地一边响一边晃动。我的身体向右倾斜,很难平衡。如果超过5级以上地震,想跑都跑不了,因为站不住。下午两点多,又发生了几次大的余震,能听到地声,能看见楼房倾斜摇晃。夜晚不敢睡觉,轮流值班放哨。徘徊于值班的夜晚,注视着晃动的大地,望着家的方向。我的眼前:出现了真实的一幕:临行时父母那双移不开的目光,妻子频频招手的身影,母腹七个月的胎儿甜甜的笑靥……   (赵少成)我正讲《爱莲说》,见楼板剧烈抖动,上下直蹦!学生反应快,声音不大喊:“地震了”!没人组织,都往外跑,我从讲台右侧跑到左侧,停住了,我前面都是学生,我是教师,让学生先跑,我断后!我和另一位老师最后跑出教学大楼。晃动持续到18点35分,听说晚上还有地震,我们只能呆在外面。这次地震4.6级,震中就在黑水。我徘徊在空旷的夜晚,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白云峰)大地隆隆作响,接着山摇地动,楼房晃动,我们急忙向学校跑去。因为每次发生地震,我们必须第一时间和学生在一起。我们的责任意识是:先保护学生,后保护自己。   (于二力)这是最令人惊心动魄的日子。我正在寝室备课,房子突然晃动,电脑晃动,人晃动,灯晃动,接着传来轰轰响的声音。我穿着毛裤本能地向外跑,直奔学校去看学生。当晚我们只能住帐篷。下起雨来,帐篷哗哗作响,十分恐惧,整夜不能入睡。   采访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战栗。虽没亲历地震,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