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北沦陷时期辽南鲁迅文学研究社
东北沦陷时期辽南的鲁迅文学研究社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东北新文学的正常发展进程被阻断。但在民族情感的感召下,大多数的作家葆有文学家的良知,以多种文艺方式,隐晦曲折地表达热爱乡土、仇恨侵略者的爱国情绪。1934年以后,日伪实行高压与怀柔兼施的政策,允许一些报纸副刊出版。沈阳、大连、抚顺、营口等地渐渐出现一些依附于报纸副刊的文学社团和文学活动,如当时的四大社团:冷雾社、新社、飘零社、白光社。当时的文学社团成员基本上是初登文坛的文学青年,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学生、中小学教员、小职员、小店员等。在动乱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副刊成为他们抒发苦闷情感、探索人生的天地。在结社成为风气的东北沦陷区,还有一些秘密组织的文学社团,他们或直接归属于共产党的领导,或是在共产党的影响下开展抗日爱国进步文学活动。辽南营口的“鲁迅文学研究社”是当时有代表性的受党影响的进步文学社团。
“鲁迅文学研究社”1936年于辽宁省盖县(今辽宁省营口盖州市)归州两极学校秘密结社,对外宣称“L?S文学研究社”,因其发起人归州两极小学教师花喜露(1912-1946笔名田贲、黑天贲夫、山川草草等)号灵莎,所以对外也称“灵莎文学研究社”。花喜露非常喜爱鲁迅。在沈阳读书期间开始阅读鲁迅作品,“对鲁迅的作品爱不释卷,只要听谁有鲁迅的著作,他总是想办法借来读。”[1]到归州教书后,经常和学生一起读鲁迅的著作,经常给学生作鲁迅专题讲座,告诉学生要读鲁迅的作品,因为鲁迅的骨头最硬,他的反抗精神最彻底,他是大家学习的榜样。花喜露还曾经和学生在灯下共读《〈呐喊〉自序》。花喜露“听到鲁迅逝世的消息后,曾经泥塑了鲁迅的头像,以表崇敬哀悼之情”,[2]当时学校的老师都说他是鲁迅的忠实信徒。花喜露发起成立的“鲁迅文学研究社”参加者主要是他曾经的同学和学生。主要成员有王克范(笔名矜人,盖县尚和寨小学教师)、李光海(笔名铁励,复州县盐务局工作)、王凤云(女,笔名田丹、丹群,归州两级学校学生)、刘永良(笔名赤婴,盖县一高学生)、张吉宽(笔名殷拳,盖县一高学生)、穆玉琪(女,笔名稚枫,盖县女高学生)、石岱宗(笔名力菲、力飞、卞和之,本溪国高学生,研究社成立后加入)等。花喜露组织成立“鲁迅文学研究社”的目的是组织学生阅读左翼书籍,进行文学创作,为学生打开文学神圣殿堂之门。花喜露非常喜欢红色,从其给社团成员起的的笔名“枫、菲、丹、殷”可见一斑。
花喜露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由此和于家麟(笔名迢迢、驼子)相识,又通过于家麟结识了其同乡夕澄(王锡成)。花喜露又向他们介绍了自己的友人,即“鲁迅文学研究社”的主要成员。1936年夏天,花喜露、夕澄、于家麟、王克范等在盖县天台村见面,谈了很久,从日寇的种种侵略罪行到受压迫受奴役的同胞;从如何学习文艺写作到如何秘密传递借阅报刊。最后大家确定了要成立一个同仁结社,秘密出一个油印刊物,作为联系同仁,发表一些伪报刊不能发表的反满抗日文艺作品的园地。最后决定刊物由花喜露来主编,利用学校有油印工具的便利条件来办,不定期。大家又乘着夕阳的余晖,一边走,一边讨论刊物的名称,花喜露提议就叫“行行”吧,“行行重行行”,先走走看吧。刊物叫《行行》,这群年轻人就叫“行行”同人。[3]《行行》由花喜露利用业余及寒假时间在两年内出了两期,封面是由花喜露画的几个人撑着一把雨伞在泥泞的路上行进,寓意是革命的道路是不平坦的,需要艰苦的跋涉。[4]《行行》这个刊物基本上属于成人刊物,刊载具有反抗主张的诗歌、散文。为了能让青年学生有发表作品的园地,花喜露提议再印行一个刊物《星火》,意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花喜露在给其学生田丹的信中说到:“我们要组织起来,用文学启迪人们的心灵,教育人们去战斗。开始我们的力量很小,就像一点火花,但是它会越来越大。”[5]1938年,秘密油印《星火》刊物。花喜露此时一方面在伪报刊上发表作品,一方面专门创作只供《行行》、《星火》内部传阅的作品,用以起到号召、团结和提高警惕的作用。到1939年底,“行行”同人已有30多人,主要是青年学生,分布在营口、沈阳、盖县、复州、海城、本溪、双城,乃至哈尔滨等地。同人也不断在其他报刊上发表文章,如《大同报》、《泰东日报》、《盛京时报》、《大北新报》等。大家的政治思想不断活跃,不时利用一切机会聚到一起,探讨社会生活,寻找斗争出路,当时日伪禁锢一切进步报刊,同人们就设法秘密借阅一些进步文艺作品,组织大家阅读。
1939年秋天,夕澄在营口结识了葛雷(万庆文),又通过葛雷结识了《营口新报》的副刊主编王觉(国民党地下党员)。1940年,通过王觉,准备在《营口新报》副刊上出一个同人文艺副刊,经花喜露和于家麟确定把《星火》公开移到《营口新报》文艺副刊上来。在这一年,王觉也在《营口新报》上办了一个文艺副刊叫《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