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科学探索与争鸣.doc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科学探索与争鸣.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科学探索与争鸣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科学探索与争鸣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要求努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紧接着又在“科技创新、两院、科协九次大会”上明确提出了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科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科学与科技的真实意义没有明确界定。在此历史契机之下,探寻及梳理中国共产党对科学追求的历程及其历史意义,以期推动人们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科学观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科学;探索;争鸣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86-02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高举科学的旗帜、崇尚科学精神。在其带领中国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和建设事业,或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运动,都有冠以科学之名。可想而知,“科学”一词对于中国共产党史书的重要性。为此,选取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时间点,厘清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的探索及其历史意义。   一、中共创建初期科学探索与争鸣的缘由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风起云涌的年代,是一个正处在知识氛围和制度建设的时期,但每一次制度与学理构建的结果无不让中国知识分子失望至极。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境之下成立了,其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中国未来的出路。他们寻找中国出路的方式各种各样,在这之中有对科学的高度重视。一方面是延续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民主”,另一方面是中共党人本身具有的科学素养。   (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思潮的影响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中国本土文化孕育之下诞生的,它是由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其传播,并结合中国实际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及完善。然而回顾“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时,可得知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并运用中国传统的社会主义因素去解释、分析中国问题是无法正确洞悉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为此,必须采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当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时,它不仅要面对各种敌对思潮的抨击,而且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思想统治的话语氛围。   当代政治学家亨廷顿曾言:“传统制度的崩溃,可能导致心理的解体和絮乱,因而产生新认同和新效忠的需要。”[1]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面临辛亥革命形成的政治制度仍然无法挽回民族衰亡的局面,为寻求中国未来社会的出路,中国激进的知识分子开启了文化批判的方式。因此,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塑造新文化权威及价值规范的新文化运动。在这种情境中,具有理性、实证、追求真理特征的科学容易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青睐。无独有偶,新文化运动就是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对中国封建传统思想、道德及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揭露。与此同时,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人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意识与中国封建意识形态及其文化心理认同是相互对立的,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须打破儒家独尊的思想传统。事实证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对封建传统的冲击,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新的思想路径。正好,这场启蒙运动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将都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主导。因而一场“科学话语共同体”的运动,恰恰又迎来了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加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放置到社会与政治的联系之中,最终引发了中国近现代化的革命性转变。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素养   中国共产党最早传播、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陈独秀,他幼年在专制的祖父管制之下成长,接受过中国的传统教育,并在1896年通过院试成为秀才。次年,陈独秀到南京参加乡试,只要考试及格就能成为官员,但是考场的拥挤与破败不堪,加之国人脸色苍白无力,一心只想当官,正是这两个钟头的冥想,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几十年的人生。这种景象对陈独秀产生极大的触动,正如郭颖颐所说:“他早年学习古代经典的不幸与此时考试的窒息气氛融合起来,转变成对中国文明过去一切经典的彻底挑战。”[2]在1898年陈独秀开始了他新的人生求知生涯,他进入杭州求实书院学习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这一步促使陈独秀很快确立了近代唯物主义科学观的认识。陈独秀上述的学习经历,使他接触了西方天文、地理科学知识,为此,他回到芜湖创办了《安徽俗话报》,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向人们介绍天、地、日、月,推动人们的科学启蒙。同时,陈独秀还撰文批判揭露封建迷信思想,提倡开办科学教育,做有利于国、有益民的实事,而不是痴迷于烧香拜菩萨。但陈独秀的科学思想经过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洗礼,逐渐演绎为科学至上。   同样,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的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也深受过科学知识的影响,他早年在永平府中学堂学习时,除了学习传统经典外,还学习了外国语、地理、物理、化学等课程,这为他奠定了认识自然科学的基础。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期间,系统学习和接触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