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日战争时期的北碚作家教学幻灯片.ppt
抗日战争时期的北碚作家 老舍北碚旧居 老舍与北碚 老舍1938年来到重庆,1943年安家北碚。房间蚊子老鼠成群出没,老舍给北碚旧居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多鼠斋。 老舍女儿舒济回忆,1943年随母亲从北平来重庆和父亲团聚,父亲因为营养不良、进食不规律患了盲肠炎,刚做完手术,身体处于最糟糕状态。当 时,全家收入几乎都靠父亲每天写作换来的稿费支撑,每1000字可以换14斤平价米,3000字可换2斤猪肉。“平价米就是夹杂有麦子、沙子等杂物的米, 质量非常差。”舒济说。 老舍儿子舒乙说,父亲生活非常有规律,早晨起床打太极拳,上午写作,中午午觉,下午读书访友,参加社会活动。写作之余,老舍喜欢一个人在床上玩骨牌,“玩归玩,脑海中想的还是他的书稿。”舒乙说。 “父亲很珍惜他的书稿。”舒乙回忆,“那时,日军时时轰炸重庆,父亲总会及时用布包好稿件,带着跑去防空洞躲避。”战争时创作环境极不稳定,加 上病痛折磨,每天1000字的产量有时甚至降至500余字。尽管如此,从1943年定居,到1946年离开赴美讲学,老舍在北碚完成了超过100万字的作 品,其中包括《四世同堂》的前两部分。 梁实秋 梁实秋,(1903--1987)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晚年用7年时间完成百万言著作《英国文学史》。 文学主张 他是中国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曾委婉的斥过冰心散文,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梁实秋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毛泽东也 曾把他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 束。但是,这场论战所产生的影响既深且远。它不因鲁梁论战的结束而结束。论战所产生的影响实体已超出鲁梁本身,论战性质也已逾越了文学范畴,其余波扩涟到 后来年代,以至于今。抗战年间,发生在重庆的那场“与抗战无关”的论争,虽不能说与这场论战有直接的关系,但也不能否认它们之间有着微妙的关联。 梁实秋与北碚 雅舍为著名作家梁实秋旧居,在重庆北碚,梁实秋创作过不少的作品,真正产生影响的是“雅舍小品”。这部作品字里行间,透着一种苦中求乐,苦中作乐,幽默与 达观。这是平时简朴的生活,从容恬淡的心境的自然的流露。我在中学课本读过教材“丧家的资本家乏走狗”是一片议论文,当时的论点论据论证我很是欣赏。梁实 秋的雅舍在重庆北碚,如今的梁实秋旧居是一座小小的山门,跨过数十级石磴台阶,一幢矮矮的平房,紫色的瓦黑白相间的外墙,透着几分的雅!这是标准的四川乡 下的茅舍。梁实秋的雅舍虽然简陋,但是有时高朋满座老舍、冰心以及不少文化名人到此做客,梁实秋招待他们的是精神盛宴。 ? 梁实秋把自己比喻梨花,淡泊风流,正是这种人格,内在的风骨与天然的情趣,决定了梁实秋的从文之道,人生走向,梁实秋的文风主张,反对思想统一,精神自由,文应表示永恒不变的人性。 ? 历史在不断的淘洗中还原真实,同时过滤一切人为的装饰,文学的生命在于阅读和流传,雅舍1990年浮出水面。1946年梁实秋离开北碚在台北居住,把自己的居住地仍取名“雅舍”。 陶行知 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于1946年7月25日逝世,汉族,徽州歙县人,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为了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安徽、南京、上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省(市)委、省(市)政府批准修建了陶行知纪念馆。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陶行知伟大在哪里?其一,他在短短55年生涯中,全身 心投入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其二,他的办学、育人的理念,与今天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他办的育才学校没有入学考试,也没有升学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