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
中药的药性理论研究
[摘要]当前,科学诠释中药药性理论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及其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是中医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选择,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不断对其进行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本文分析了中药的药性理论研究问题。
[关键词]中药;药性;四气;五味
一、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主要用以概括说明中药的寒热温凉属性。寒凉与温热是本质不同、互相对立的两种药性。温与热、寒与凉则是本质相同、程度有别的同一种药性属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内经》云:“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进一步指出:“入腹则知其性。”充分说明四气的确定,是在病人服药以后,以中医寒热辨证为基础,从药物对所治疾病的病因、病性或症状寒热性质的影响中得以认识的。也就是说,四气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凡能减轻或消除热性病证的药物,性属寒凉;凡能减轻或消除寒性病证的药物,性属温热。部分文献中将药物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则是对药物四气属性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二、五味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五味既是对药物性能的抽象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标示。五味的最早记载,见于《尚书?洪范》,曰:“润上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五味作为药性内容之一,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把五味同阴阳五行理论、天人相应理论、脏腑理论等结合起来,并将其作为刚柔、升降、归经、引经等药性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不同味道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功能效应,井将药味与功能联系起来。《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最早概括了味与功能的关系。《本草备要》记载:“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泄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此五味之用也。”中药五味的确定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与实际口尝感觉有关,二是药物临床应用的归纳和总结。因此,本草书籍中记载的药味,有时与实际口感味道并不相符。五味主要包括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也有人认为应包括淡味和涩味,虽说药物的滋味不止五种,但辛甘酸苦咸是五种最基本的药味,所以仍称“五味”。
三、归经
归经理论是中药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药物功能作用的向位属性概括。所谓“归经”,主要用来标明药物对人体特定部位的选择性作用。归是走向、归属之意,经指经络。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经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点内容之一。归经理论源于《内经》的“五入”、“五走”。北宋寇宗?《本草衍义》在论及“泽泻”时说:“张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引接桂附等归就肾经,别无它意。”这可能是用“归某某经”字样的最早记载。在《苏沈良方》等同期著作中,亦有“某药入肝、某药入肾”等相关论述,均属对中药归经的不同认识。将零散的归经理论总结成为体系应是张元素的功劳,在其著作中,归经概念基本确立,其后,主要是完善和补充。正式提出“归经”概念并将“归经”单列一项而全面应用者,始自清代沈金鳌的《要药分剂》。归经理论对中药临床应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理论主要用以揭示药物的定向属性,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升降浮沉涵义,字面上不难理解,升是上升,降为下降,浮指上行发散,沉即下行泄利,合而言之,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利、崩漏、脱肛)、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即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升降浮沉理论源于《内经》。金元时期,张元素根据《内经》运气七篇中关于气机“升降浮沉”的理论,正式提出药物升降浮沉学说。自理论形成以后,升降浮沉理论便成为临床选药组方、防治疾病的基本用药原则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五、毒性
毒性是最早总结出的中药药性内容之一,主要用以概括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正确认识中药毒性,对指导临床有效治疗,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毒,《说文解字》释为“厚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毒兼善恶之辞,犹祥兼吉凶,臭兼香臭也。”可见,“毒”字初为中性词,兼表善恶之义,随着汉语词汇的逐_渐充实,毒字专指恶而厚,为贬义。历代本草谓药之毒,亦同毒字本身一样,经历了由中性至贬义的发展过程,而非仅今“毒害”之义。《周礼?天宫》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素问?移精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DB32_T2880-2016:光纤传感式桥隧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施工及维护规范.pdf VIP
- 中医个人简历【范本模板】.pdf VIP
- 20191117-技术指标系列报告之六:RSRS择时:回顾与改进-光大证券.pdf VIP
- 《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GB+41022-2021》详细解读.pdf
- 行道树种植养护技术规范.docx VIP
- 十年(2016-2025)高考英语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2 代词、介词和介词短语(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VIP
- 《低空无人驾驶航空器起降场地安全通用要求》.docx VIP
- 第二单元银屏乐声《辛德勒的名单》+课件+2025-2026学年人音版(简谱)八年级音乐上册.pptx VIP
- 2025年全国事业单位事业编联考D类《职测》部分真题及答案(3月29日).docx VIP
- 化工厂基础工程施工方案.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