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死亡诗歌对比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方死亡诗歌对比分析

中西方死亡诗歌的对比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对比陶渊明代表作《拟挽歌辞三首》和狄金森代表作《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分析中西方死亡诗的异同,进一步理解中西方死亡观和传统文化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关键词:死亡诗;狄金森;陶渊明;对比   中图分类号:I106.2;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129-02   “死亡”与“永生”历来被看做诗歌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不乏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我国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些作品,死亡意识就很突出,《拟挽歌辞三首》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的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现存的1775首诗中,有三分之一是关于死亡这一主题的,其中以《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最为著名。虽然两位诗人年代相差甚远,但他们死亡诗歌的描写角度却有很大的相似性。下面,本文就此此问题展开分析。   一、隐逸诗人与遁世诗人的经历异同   (一)相似的生活经历。陶渊明和狄金森早年都经历了亲人的生离死别,人生的最后几十年又都在隐居中度过,他们大部分的死亡诗歌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陶渊明8岁时父亲去世,12岁庶母辞世,中年丧妻、丧母,40多岁又遭庶母之女和从弟早逝,50岁那年又身患大病与死神擦肩而过,可谓亲身历经了生离死别的痛苦。晚年辞官归家,陶渊明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并在生命的尽头写下《拟挽歌辞三首》,抒尽他对人生的感怀和对生死观的态度。狄金森14岁时目睹表姐妹兼密友索菲亚?霍兰德患伤寒离世,首次接触死亡。之后,她的父亲、挚友、侄子和情人查尔斯?沃兹沃斯的的相继去世,促使她对死亡进行深刻思索,从此不与世人交往,甚至谢绝家庭至亲的来访。《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是狄金森描写死亡的代表作,也是在她隐居生活中对死亡与永生的思考之作。   (二)不同的时代背景。陶渊明出身于晋宋时期没落的仕宦家庭,而《拟挽歌辞三首》正创作于晋末宋初年间,那时战乱频繁,时局动荡,宗室内部斗争和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也使社会上层不安感大增,对死亡的威胁恐惧成为晋末宋初的时代心理特征。狄金森出身于19世纪一个富足的美国家庭。狄金森有别于陶渊明的时代感怀,她的死亡诗作仅仅是出于个人层面对死亡的观察和体验,显示了个人的情怀。   (三)隐逸诗人与遁世诗人。隐逸诗人和遁世诗人看似胸襟怀抱相近,实际他们归隐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就二人而言,陶渊明显然是隐逸诗人,狄金森则为遁世诗人。首先,隐逸与遁世的原因不同。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隐逸诗人之所以隐逸,源于他们对统治阶级抱有消极的不合作态度,或是担心战乱纷争,避祸保身。陶渊明所处的晋末宋初是社会动荡时期,陶渊明出身没落家庭,在门第阶级极严的晋末宋初极易受到歧视和排挤,空有政治抱负却无法施展,无奈下只得归隐避世。如《拟挽歌辞三首》“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中“贤达”一词透露出作者对官场的无奈之情。遁世诗人则不同,他们的遁世与政治清浊关系甚微,狄金森个人并无任何仕途的失意,仅仅是在人生旅途中对所见、所思、所感的顿悟,因而遁世多见于女性。其次,隐逸诗人多与乡村农樵合群而居,他们的诗多描写群居生活及其动态,反映的也是现实生活;遁世诗人则故意离群索居,他们的诗多描写生活中的静态,多反映诗人内心的顿悟。狄金森从25岁开始弃绝社交闭门不出,在文学史上亦被称为“阿默斯特的女尼”。   二、中西方宗教不同,死亡观同中有异   总体来说,西方死亡诗的宗教色彩浓厚,信仰末日审判之说,善有善报,得登天国;中国死亡诗受宗教影响较小,也不太为读者所重视。   (一)陶渊明和狄金森死亡诗作所体现的宗教观。陶渊明诗歌的死亡意识是由当时的社会和他本人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而构成这种思想的材料主要来自道家。纵观中国古代的宗教哲学思想,儒家强调入世,标榜个人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墨家虽有强烈的死亡意识,但他们更推崇和敬重鬼神;佛教对六道轮回、无常、成住坏空的论述非常详尽;道教强调“任真”,这也是陶渊明死亡观的主要来源。“任真”即“守真”或“保真”,取自《庄子》,意为隐居避世,谨守本性而无违。狄金森从小在基督教盛行的新英格兰长大,她的家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她对待基督教的态度却非常矛盾。在青少年时期她曾极力反抗基督教的教义和教规,并在自己心中构建了一个没有基督教的上帝。她的死亡观深受加尔文教的影响,虽不信来世,但相信灵魂永存。   (二)对死亡的认知。首先,陶渊明和狄金森都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陶渊明是不大信命的,他觉得有生则必然有死,这是自然规律,《拟挽歌辞三首》开篇便将其对死亡的认知点明。《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诗的标题即摆明狄金森对死亡的坦然,全诗运用拟人手法,将死神幻化为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